避之若浼
成語拼音
- bì zhī ruò měi
避之若浼成語解釋
- 指躲避惟恐不及,生怕沾污了自身。
典故出處
- 《孟子·公孫丑上》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也。”趙岐注與鄉人立,見其冠不正,望望然,慚愧之貌也,去之恐其污己也。”
成語典故
- 他一口拒絕,避之若浼。★夏衍《感謝德萊塞》
成語造句
- 他爲人正直,對於那些不正當的勾當避之若浼,從不願參與其中。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小諸侯國名爲衛國。衛國的國君衛靈公雖然有一定的治國才能,但他的性格卻頗爲複雜。
當時,衛國有一位大臣名叫彌子瑕。彌子瑕年輕俊美,很得衛靈公的喜愛。有一次,彌子瑕聽聞母親病重,心急如焚,竟然不顧衛國的國法,私自駕駛着衛靈公的馬車回家探望母親。按照衛國的法律,私自駕國君馬車的人是要被處以斷足之刑的。然而,當衛靈公得知此事後,不但沒有懲罰彌子瑕,反而稱讚他說:“彌子瑕真是個孝順的人啊,爲了母親竟然不顧自己的安危。”
還有一次,衛靈公和彌子瑕一同在果園遊玩。彌子瑕摘下一個桃子,咬了一口,覺得味道甜美,便將剩下的桃子遞給衛靈公喫。衛靈公非但不覺得彌子瑕此舉無禮,反而感動地說:“彌子瑕是如此愛我,有好喫的都不忘與我分享。”
可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彌子瑕的容顏漸漸老去,不再像以前那般俊美,衛靈公對他的寵愛也逐漸淡去。有一天,衛靈公突然想起了彌子瑕曾經私自駕馬車和獻喫剩桃子的事情,頓時大怒,說道:“彌子瑕以前竟然敢私自駕駛我的馬車,還把喫剩的桃子給我,真是大逆不道!”從此,衛靈公對彌子瑕避之若浼,不再理會他。
這個故事充分體現了人的情感和態度是多麼容易變化。當一個人得寵時,他的缺點和錯誤都可能被忽視或美化;而當寵愛不再時,曾經被視爲優點的行爲也可能變成被指責的理由。就像衛靈公對待彌子瑕一樣,從最初的寵愛有加到後來的避之若浼,前後態度截然不同。這也警示我們在與人相處時,要保持客觀和理性,不要因爲一時的情感而盲目地看待他人。同時,我們也要明白,人的行爲和態度應該基於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準則,而不是僅僅根據他人的喜好或厭惡來決定。在歷史的長河中,類似的故事屢見不鮮,它們都提醒着我們要以史爲鑑,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爲和思想,努力成爲一個更加明智和善良的人。
避之若浼-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