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刊之論
成語拼音
- bù kān zhī lùn
不刊之論成語解釋
- 刊削除,古代把字寫在竹簡上,有錯誤就削去。指正確的、不可修改的言論。
典故出處
-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議論》故中興難於創業,是謂不刊之說”。
成語典故
- 這可以說是不刊之論,我有同感。★孫犁《萬國儒小引》
成語造句
- 他提出的關於環境保護的觀點,經過多方論證和實踐檢驗,的確是不刊之論。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這個國家的朝堂之上,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名叫李大人。
李大人一生忠誠勤勉,爲國家的發展出謀劃策,深受百姓和君王的敬重。
有一次,國家面臨一個重大的決策,關於是否要發動一場戰爭來擴張領土。朝堂之上,羣臣們各抒己見,爭論不休。其中一些年輕氣盛的大臣們主張立刻發動戰爭,認爲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可以讓國家變得更加強大。
然而,李大人卻在深思熟慮之後,站出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引經據典,從歷史上諸多戰爭的後果分析起,詳細闡述了發動這場戰爭可能帶來的種種弊端和風險。他說:“戰爭並非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我們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視了戰爭會給百姓帶來的苦難和國家的長遠影響。”
李大人的一番言論,猶如醍醐灌頂,讓衆人都陷入了沉思。儘管有一些人仍然固執己見,但大多數人都開始重新審視這個問題。最終,君王在權衡利弊之後,採納了李大人的建議,決定通過和平的方式來解決爭端。
事後,君王對李大人的智慧和遠見讚不絕口,稱讚他的那番言論是“不刊之論”。因爲李大人的觀點就如同刻在金石上的文字一般,堅實而不可磨滅,具有永恆的價值和意義。
在後來的歲月裏,李大人繼續憑藉着他的智慧和忠誠,爲國家和人民出謀劃策,他的那些真知灼見也一直被人們傳頌和銘記。而“不刊之論”這個成語,也因此流傳開來,用來形容那些不可更改、確鑿可靠的言論和觀點。它提醒着人們,在面對重要的決策和問題時,要像李大人一樣,以深刻的思考、豐富的知識和長遠的眼光來發表言論,這樣的言論纔會具有真正的價值和意義,才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不刊之論-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