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露聲色

成語拼音

bù lù shēng sè

不露聲色成語解釋

聲說話的聲音;色臉上的表情。心裏的打算不在說話和臉色上顯露出來。

典故出處

《資治通鑑·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好以甘言啗人,而陰中傷之,不露辭色。”

成語典故

你看它,埋沒地下,不露聲色,生命的每一秒種都在爲完成自己的使命而苦鬥。★曹石《根的情操》

成語造句

他在面對巨大的壓力時,依然能夠沉着冷靜,看似平常的舉動,其實是不露聲色地掌控着全局。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國家裏,有一位智慧超羣的大臣名叫李逸。 當時,國家正面臨着一場嚴峻的政治危機。鄰國虎視眈眈,試圖挑起事端,而國內的一些權貴也心懷叵測,蠢蠢欲動。李逸深知局勢的危急,但他表面上卻總是一副從容淡定的樣子,絲毫沒有顯露出內心的焦慮和擔憂。 一天,國王召集大臣們商議國事。在朝堂上,其他大臣們或是慷慨激昂地發表意見,或是面露憂色地表達對局勢的看法,只有李逸安靜地站在一旁,不露聲色。國王注意到了他的異常,便詢問他有何想法。李逸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說:“陛下,臣以爲此時不宜輕舉妄動。我們需冷靜觀察,暗中謀劃,等待最佳時機。” 之後的日子裏,李逸默默地收集情報,分析局勢。他一邊不動聲色地與各方勢力周旋,一邊暗中聯絡忠誠的將領和大臣,爲可能到來的危機做準備。他的行動極爲隱祕,就連他最親近的家人也不知道他在謀劃着什麼。 終於,鄰國發動了進攻,國內的權貴也趁機興風作浪。一時間,國家陷入了混亂之中。然而,李逸卻早已胸有成竹。他憑藉着之前的準備和謀劃,迅速組織起了反擊力量。在他的指揮下,軍隊奮勇作戰,成功擊退了鄰國的入侵,同時也鎮壓了國內的叛亂。 當一切塵埃落定,國王對李逸大加讚賞,問他是如何做到如此鎮定自若,應對自如的。李逸謙遜地說:“陛下,在危機面前,驚慌失措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有保持冷靜,不露聲色,才能看清局勢,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 從此,李逸的智慧和沉着受到了全國人民的敬仰,而“不露聲色”這個成語也流傳了下來,用來形容那些在面對複雜情況時,能夠保持鎮定,不表露內心情緒和意圖的人。就如同李逸一樣,憑藉着這份沉穩和智慧,在風雲變幻的局勢中把握主動,成就非凡的功績。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也能看到許多這樣的人物,他們在關鍵時刻展現出的不露聲色的特質,爲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種品質在任何時代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不露聲色-成語圖片

不露聲色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