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痛不癢
成語拼音
- bù tòng bù yǎng
不痛不癢成語解釋
- 既不是痛,也不是癢。原形容說不出的一種難受。現多比喻不觸及實質,不切中要害,不解決問題。
典故出處
- 明·吳炳《情郵記·反噬》這事不痛不癢,卻是一個大題目。”
成語典故
- 即如小弟幼時,忽從面上生一肉核,非瘡非疣,不痛不癢。★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六回
成語造句
- 這件事情的處理方式顯得太過敷衍,根本沒有觸及問題的核心,給人的感覺就是不痛不癢。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個國家名爲安國。這個國家的百姓們一直過着相對平靜的生活,沒有經歷過太大的風浪和苦難。
在安國的朝堂之上,有一位官員名爲李逸。李逸爲人圓滑,善於察言觀色,他在官場上左右逢源,步步高昇。然而,他對於國家的政事卻常常採取一種不痛不癢的態度。
有一次,安國的邊境地區出現了一些小規模的衝突,一些鄰國的軍隊時常侵擾邊境百姓。消息傳到朝堂,大臣們紛紛議論此事,有人主張立刻出兵回擊,以保衛國家的尊嚴和百姓的安全;有人則認爲應該先通過外交途徑解決,避免戰爭帶來更大的損失。然而,李逸卻在一旁不發一言,當國王詢問他的意見時,他只是淡淡地說:“這不過是一些小打小鬧,無需大動干戈,也不必過於緊張,也許過段時間就自然平息了。”國王聽了他的話,覺得似乎也有道理,便沒有采取果斷的行動。
隨着時間的推移,邊境的衝突不僅沒有平息,反而越發嚴重。鄰國的軍隊開始大規模入侵,安國的邊境地區陷入了戰火之中,百姓們流離失所,苦不堪言。此時,國王再次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李逸依然沒有提出切實可行的辦法,還是那副不痛不癢的態度,說一些模棱兩可的話。
在這危急時刻,一位名叫張華的大臣站了出來。他嚴厲地指責李逸:“你身爲朝廷重臣,在國家面臨危機之時,卻如此敷衍塞責,你的不痛不癢害了國家和百姓!”張華主張立刻集結軍隊,全力抗擊侵略者。在他的極力推動下,國王終於下定決心,派出大軍前往邊境作戰。
經過艱苦的戰鬥,安國的軍隊終於擊退了鄰國的入侵,保衛了國家的領土和百姓的安全。戰爭結束後,國王對李逸的行爲極爲不滿,他意識到正是因爲李逸這種不痛不癢的態度,差點讓國家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而張華則因爲他的果敢和擔當,受到了國王的讚賞和重用。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重要的事情時,不能採取不痛不癢的態度,而應該積極主動地去面對和解決問題。敷衍塞責只會讓問題變得更加嚴重,甚至可能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我們應該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待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一個挑戰,勇於擔當,才能成就一番事業,爲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
不痛不癢-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