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吐不茹

成語拼音

bù tǔ bù rú

不吐不茹成語解釋

形容人正直不阿,不欺軟怕硬。

典故出處

《詩·大雅·焌民》人亦有言,柔則茹之,剛則吐之。維仲山甫,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強禦。”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面對巨大的壓力和不公時,他堅守原則,剛正不阿,做到了不吐不茹。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國家名爲鄭國。鄭國有一位大臣名叫伯石,他是一個心思縝密且頗具野心的人。 當時鄭國的政治局勢較爲複雜,各方勢力相互角逐。伯石在其中左右逢源,試圖謀取更大的權力和利益。有一次,鄭國國君面臨一個重要的決策,需要在衆多大臣中挑選合適的人去執行一項關鍵任務。許多大臣都積極爭取,各抒己見,而伯石卻表現得異常沉默,既不主動提出自己的想法,也不反對其他人的建議。 他這種不明確表態的態度引起了一些人的疑惑。有人問他爲何如此沉默,伯石只是微微一笑,並不作答。其實,他是在暗中觀察局勢,權衡利弊,等待最合適的時機。 後來,當局面逐漸明朗,他認爲對自己有利時,才慢慢顯露出自己的意圖。他憑藉着自己的謀略和手段,成功地獲得了這個任務,並藉此機會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伯石的這種行爲,正可謂是不吐不茹。他既不輕易吐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也不魯莽地去排斥他人的意見,而是像一個耐心的獵手,靜靜地等待時機,然後果斷出手。這種行事風格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中顯得格外獨特。 在歷史的長河中,類似伯石這樣的人物並不少見。他們懂得審時度勢,不輕易表露自己的態度,以謀求最大的利益。就如同《論語》中所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他們以一種含蓄而內斂的方式在複雜的局勢中周旋。不吐不茹這個成語也由此而來,它提醒着人們在面對各種情況時,要有耐心,要懂得等待合適的時機,不要過於急切地表達自己或盲目地行動,而要像那些有智慧的人一樣,以一種更爲沉穩和理智的方式去應對。這種處世哲學在許多時候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能夠幫助人們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運。

不吐不茹-成語圖片

不吐不茹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