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而諭
成語拼音
- bù yán ér yù
不言而諭成語解釋
- 諭舊時指上對下的文告、指示。不用說話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顯。
典故出處
- 宋·蘇軾《卻鼠刀銘》嗚呼嗟夫,吾苟有之,不言而諭,是亦何勞。”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對於這件事的是非對錯,其實大家心裏都清楚,不言而諭。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國王英明睿智,深受百姓愛戴。
有一次,國王決定派遣一位使者前往鄰國,傳達一項重要的信息。這位使者名叫李華,他聰明伶俐,能言善辯。國王對他寄予厚望,相信他一定能夠圓滿完成任務。
李華帶着國王的重託,踏上了前往鄰國的旅途。一路上,他歷經艱辛,終於到達了鄰國。鄰國的國王接見了他,李華便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述國王的旨意和信息。然而,鄰國國王卻顯得有些不耐煩,時不時地打斷他,似乎對他的長篇大論並不感興趣。
李華感到非常困惑和沮喪,他不知道自己哪裏做錯了。就在他不知所措的時候,鄰國國王身邊的一位大臣走了過來。這位大臣微笑着對李華說:“使者不必如此多言,有些事情,不言自明,不言而諭。”李華聽了,頓時恍然大悟。
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意識到有時候過多的言語反而會讓人反感,而真正重要的事情往往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表達出來。於是,李華改變了策略,他不再一味地用言語去傳達信息,而是通過一些實際行動和細微的表現來讓鄰國國王明白他們國家的意圖。
比如,他在與鄰國國王交流時,會特別注意自己的舉止和態度,用真誠和尊重來打動對方。他還會巧妙地利用一些場景和物品,讓鄰國國王自然而然地領會到關鍵信息。漸漸地,鄰國國王對李華的態度發生了轉變,開始認真傾聽他的想法和意見。
最終,李華成功地完成了使命,不費一言一語就讓鄰國國王明白了他們國家的友好意願和合作意向。當他回到自己的國家時,將這次經歷告訴了國王。國王聽後,非常讚賞他的領悟和智慧,對他說:“愛卿,你此次之行,讓我們明白了不言而諭的力量。有時候,行動比言語更能傳達深刻的含義。”
從此以後,李華成爲了國王的得力助手,他也將“不言而諭”這個道理銘記於心,並在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斷踐行。而這個故事也在這個國家流傳開來,成爲了人們學習和借鑑的典範。它提醒着人們,在與人交往中,不要總是急於用言語去表達自己,而要學會用更巧妙、更含蓄的方式去傳達信息,讓對方在不知不覺中理解自己的意圖,這樣往往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
不言而諭-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