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者不罪

成語拼音

bù zhī zhě bù zuì

不知者不罪成語解釋

罪責備,怪罪。因事先不知道而有所冒犯,就不加怪罪。

典故出處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六十三回起鳳道‘牛兄何不早通姓名,使小弟多多得罪。勿怪,勿怪。’牛通道‘不知者不罪。’”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無意間犯了這個錯誤,大家都覺得不知者不罪,也就沒過多責怪他。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生活着一位名叫李三的年輕人。他爲人善良正直,但性格有些莽撞。 有一天,李三在鎮上閒逛,看到一羣人圍在一起,便好奇地湊了過去。原來,是一位外地來的商人在展示一些新奇的物品。李三從未見過這些東西,便興致勃勃地拿起一個精美的花瓶仔細端詳起來。在觀看的過程中,他不小心手一滑,花瓶掉落在地摔成了碎片。商人見狀,頓時大怒,要求李三賠償。李三十分愧疚,連忙道歉並表示願意賠償。 然而,當商人說出花瓶的價格時,李三傻眼了,那是他根本無法承擔的天文數字。周圍的人開始議論紛紛,有人指責李三的不小心,有人則覺得商人要價太高。就在李三不知所措的時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走了過來。他了解了事情的經過後,對商人說道:“這位年輕人並非故意打碎你的花瓶,他只是不知這物品如此珍貴,所謂不知者不罪啊。” 商人聽了老者的話,思考了片刻,他想起自己年輕時也曾因爲無知而犯下過錯,若不是當時有人寬容他,他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於是,商人決定不再追究李三的責任。李三感激涕零,他深刻地意識到自己的莽撞差點給自己帶來大麻煩,也對商人的寬容心懷感激。 此事過後,李三變得更加謹慎穩重,他努力學習各種知識,避免因爲無知而再次犯錯。而這個小鎮上的人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不知者不罪”這個道理。就如同《論語》中所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李三因爲無知而犯了錯,但他勇於承擔責任,最終也獲得了諒解。 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例子也不少。比如三國時期的馬謖,他因爲對軍事形勢的無知和自負,導致街亭失守。但諸葛亮念在他往日的功績和忠誠,並沒有嚴懲他的家人,這也體現了一定程度上的“不知者不罪”。當然,這並不是說犯錯就可以不承擔後果,而是在某些情況下,對於那些無心之失且願意悔改的人,應該給予一定的寬容和理解。這樣不僅能讓犯錯者有機會改過自新,也能讓整個社會更加和諧與包容。

不知者不罪-成語圖片

不知者不罪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