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鼎一臠

成語拼音

cháng dǐng yī luán

嘗鼎一臠成語解釋

鼎古代炊具,三足兩耳;臠切成塊的肉。嘗鼎裏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個鼎裏的肉味。

典故出處

《呂氏春秋·察今》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

成語典故

那上等的,自有一班王孫公子去問津,那下等的,也有那些逐臭之夫,垂涎着嘗鼎一臠。★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回

成語造句

從他處理這件小事的方式,就可以看出他的能力和爲人,正所謂嘗鼎一臠,窺豹一斑。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諸侯國名爲吳。吳國內有一位極具智慧和見識的大臣,名叫季札。 季札曾奉命出使各國,在路過徐國時,徐國國君對季札佩戴的寶劍十分喜愛,但卻不好意思開口索要。季札看出了徐君的心思,然而因爲還要出使其他國家,佩劍是必要的禮儀象徵,所以他決定等完成使命後再將寶劍送給徐君。 可是,當季札出使歸來,再次經過徐國時,卻得知徐君已經去世了。季札感到非常遺憾和悲傷,於是他來到徐君的墓前,解下了自己所佩的寶劍,掛在了徐君墓旁的樹上。他的隨從很不理解,對他說:“徐君已經死了,您這樣做又有什麼意義呢?”季札卻感慨地說:“我當初在心裏已經答應要將寶劍送給他,怎能因爲他去世了就違背自己的諾言呢?” 這件事傳揚開來,人們都對季札的誠信和品德讚歎不已。後來,有一位學者在評價季札的行爲時說:“季札掛劍,雖只是一件小事,但從這一件小事中,就可以看出他的爲人和品德,猶如嘗鼎一臠,可知全味。” “嘗鼎一臠”這個成語便由此而來,它的意思是通過品嚐鼎中的一塊肉,就可以知道整個鼎中食物的味道,常用來比喻根據部分可以推知全體。就如同季札的一個舉動,讓人們看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堅守承諾的精神,從而能夠想象到他在其他方面的卓越表現。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可以通過許多這樣的小細節、小事件,去了解一個人、一個時代的本質和特點。無論是治國理政、人際交往還是個人修養,我們都應該注重每一個細節,因爲這些細節往往能夠反映出整體的風貌和品質。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見微知著,通過小小的一部分去了解和把握整體的情況。

嘗鼎一臠-成語圖片

嘗鼎一臠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