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驚蛇
成語拼音
- dǎ cǎo jīng shé
打草驚蛇成語解釋
- 打草驚了草裏的蛇。原比喻懲罰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覺。後多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
典故出處
- 宋·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魯爲當塗宰,頗以資產爲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於縣尹。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驚蛇。’”
成語典故
-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王魯的人,他在衙門做官的時候,常常接受賄賂、不遵守法規。有一天,有人遞了一張狀紙到衙門,控告王魯的部下違法、接受賄賂。王魯一看,狀紙上所寫的各種罪狀,和他自己平日的違法行爲一模一樣。王魯一邊看着狀紙,一邊發着抖:“這…這不是在說我嗎?” 王魯愈看愈害怕,都忘狀紙要怎麼批,居然在狀紙上寫下了八個大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意思就是說你這樣做,目的是爲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裏面的蛇一樣,可是被大大的嚇了一跳了!。
成語造句
- 在行動之前一定要謹慎,切不可貿然行事,以免打草驚蛇,導致計劃失敗。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小縣城裏,有一位經驗豐富的捕快名叫李三。
這一天,縣城裏發生了多起盜竊案,弄得人心惶惶。李三決心要將這個盜賊捉拿歸案,還百姓一個安寧。經過一番偵查,他發現了一個可疑之人,總是在案發地附近出沒。
李三沒有貿然行動,而是暗中觀察着這個可疑人的一舉一動。然而,有一天,李三的一個同伴在跟蹤時不小心弄出了聲響,驚動了那個可疑人。那人瞬間警覺起來,拔腿就跑。李三得知消息後,懊悔不已,知道這次算是打草驚蛇了。
但李三並沒有放棄,他更加謹慎地重新展開調查。他通過詢問周圍百姓,收集到了更多關於這個可疑人的信息。終於,他發現了這個可疑人的落腳點。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李三帶領着一衆捕快悄悄地包圍了那處房屋。他們小心翼翼地靠近,生怕再次驚到對方。當他們確認盜賊就在屋內後,李三一聲令下,衆人衝進屋內,成功地將盜賊擒獲。
經審訊,這個盜賊果然就是近期多起盜竊案的始作俑者。百姓們聽聞盜賊被擒,無不拍手稱快,對李三的智謀和勇敢讚不絕口。
而李三也從這次經歷中明白了一個道理,在行事時一定要謹慎小心,不能輕易地打草驚蛇,否則可能會前功盡棄。就如同《南唐近事》中記載的那樣:“王魯爲當塗宰,頗以資產爲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於縣尹。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驚蛇。’”這則故事中的王魯本想懲治主簿,卻因自己心中有鬼,擔心被牽連,而有了那樣的感慨。打草驚蛇這個成語也由此而來,提醒人們在處理事情時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不必要的驚動和失誤。李三在今後的捕快生涯中,始終牢記這次的教訓,更加出色地完成了一個又一個任務,爲維護縣城的治安做出了重要貢獻。
打草驚蛇-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