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則爲王,敗則爲寇
成語拼音
- chéng zé wéi wáng ,bài zé wéi kòu
成則爲王,敗則爲寇成語解釋
- 舊指在爭奪政權鬥爭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稱帝稱王;失敗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稱爲寇賊‖有成功者權勢在手,無人敢責難,失敗者卻有口難辯的意思。
典故出處
- 孫中山《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之演講》中國歷史上有一習慣,所謂成則爲王,敗則爲寇,但近代文明國家,不是如此。”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那段動盪的歷史時期,各方勢力紛爭不斷,最終的結局往往是成則爲王,敗則爲寇,毫無公平正義可言。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無數的英雄豪傑爲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而奮鬥。其中,有這樣一段故事,充分體現了“成則爲王,敗則爲寇”的含義。
在秦朝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各路義軍紛紛崛起,其中有兩支勢力最爲強大,一支是項羽率領的楚軍,另一支是劉邦率領的漢軍。
項羽,天生神力,勇猛無比,他率領楚軍在戰場上屢戰屢勝,威名遠揚。他有着稱霸天下的雄心壯志,然而,他性格中的一些缺陷也逐漸暴露出來。他剛愎自用,不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在一些關鍵時刻做出了錯誤的決策。
劉邦,雖然出身卑微,但他善於用人,廣納賢才。他麾下有蕭何、張良、韓信等一大批傑出的人才。劉邦懂得隱忍,在面對強大的項羽時,他採取了靈活的戰略戰術。
在楚漢相爭的過程中,雙方經歷了多次激烈的戰鬥。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鴻門宴。在這次宴會上,劉邦險些喪命,但他憑藉着自己的機智和張良等人的幫助,成功逃脫。
此後,劉邦和項羽的實力此消彼長。項羽雖然在戰場上依然勇猛,但他在政治和戰略上的失誤越來越多。而劉邦則在蕭何等人的輔佐下,逐漸壯大了自己的勢力。
最終,在垓下之戰中,項羽被劉邦的漢軍包圍。四面楚歌響起,項羽的軍隊士氣低落。項羽知道大勢已去,但他依然不肯屈服,帶着少數親信突圍而出。在烏江邊,項羽面對着滔滔江水,感慨萬千。他曾經是那麼的強大,如今卻落得如此下場。他長嘆一聲:“我項羽今日雖敗,然也曾輝煌一時,成者爲王,敗者爲寇,罷了罷了。”說完,便拔劍自刎。
劉邦則在戰勝項羽後,建立了漢朝,成爲了一代帝王。他的名字被銘刻在了歷史的長河中,成爲了人們敬仰的對象。
而項羽,雖然最終失敗了,但他的英勇事蹟也被後人傳頌不衰。他的故事成爲了“成則爲王,敗則爲寇”的生動寫照。歷史就是這樣殘酷,勝利者成爲了王者,享受着榮耀和權力;失敗者則成爲了寇賊,被人們所遺忘或者貶低。但無論如何,他們都是歷史的一部分,他們的故事都值得我們去深思和借鑑。我們應該從他們的成功和失敗中吸取教訓,不斷努力,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目標,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成則爲王,敗則爲寇-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