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疑不決

成語拼音

chí yí bù jué

遲疑不決成語解釋

形容拿不定主意。

典故出處

《宋史·侯益傳》爾往至彼,如益來,即置勿問,苟遲疑不決,即以便宜從事。”

成語典故

我做了她的俘虜,她反而有點遲疑不決了。★巴金《春天裏的秋天》

成語造句

面對是否要接受這份工作的邀請,他思前想後,始終遲疑不決。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正面臨着重大的決策。國王年事漸高,需要選擇一位合適的繼承人來繼承王位。 國王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英勇善戰,在戰場上立下了不少赫赫戰功,深受將士們的喜愛;小兒子則聰慧過人,足智多謀,善於處理國家政務。這讓國王陷入了兩難的境地,遲遲無法決定究竟該將王位傳給誰。 朝堂上的大臣們也爲此爭論不休,有的支持大兒子,認爲他的勇武可以帶領國家開疆拓土;有的則擁護小兒子,覺得他的智慧能讓國家繁榮昌盛。國王爲此事日夜憂愁,始終遲疑不決。 一日,國王決定微服出巡,去民間聽聽百姓的意見。他在集市上遇到了一位智慧的老者,便向他請教這個難題。老者聽完後,微笑着說:“陛下,您不妨看看您的兩個兒子在面對困難時的表現。真正的王者,不僅要有外在的勇武,更要有內在的智慧和決斷力。” 國王回宮後,開始暗中觀察兩個兒子。大兒子在遇到問題時,往往會憑藉自己的武力直接去解決,但有時會缺乏深思熟慮;小兒子則會仔細分析各種情況,權衡利弊後再做出決策,但偶爾會顯得有些優柔寡斷。 隨着時間的推移,邊境發生了一場衝突,敵國入侵。國王決定藉此機會考驗兩個兒子。大兒子毫不猶豫地帶領軍隊出征,奮勇殺敵,取得了一些勝利。然而,他在追擊敵軍時過於冒進,中了敵人的圈套,陷入了困境。 小兒子得知兄長被困後,冷靜地分析局勢,制定了救援計劃。他巧妙地運用戰術,成功地解救了大兒子和被困的軍隊。 經此一事,國王終於明白了,王位的繼承人不僅需要勇武,更需要智慧和決斷力。他不再遲疑不決,最終宣佈將王位傳給小兒子。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重要抉擇時,我們不能一味地遲疑不決,而應該全面地分析情況,權衡利弊,果斷地做出決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把握機遇,走向成功。遲疑不決往往會讓我們錯失良機,陷入困境。正如《史記》中所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我們要學會在關鍵時刻勇敢地做出選擇,才能開啓屬於自己的輝煌人生。

遲疑不決-成語圖片

遲疑不決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