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蠖求伸

成語拼音

chǐ huò qiú shēn

尺蠖求伸成語解釋

尺蠖蟲名,體長約二三寸,屈伸而行。尺蠖用彎曲來求得伸展。比喻以退爲進的策略。

典故出處

《周易·繫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成語典故

尺蠖欲求伸,卑污須自屈。★明·王士楨《鳴鳳記》第五齣

成語造句

面對困難與挫折,我們不應輕易放棄,要像尺蠖求伸那般,等待時機,積聚力量,終能實現目標。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國家名爲衛國。衛國的國君衛靈公雖然有一定的治國才能,但他的性格卻頗爲複雜。 當時,衛國中有一位賢能之士名叫蘧伯玉。他品行高潔,才華出衆,一心爲衛國的發展盡心盡力。然而,衛靈公身邊也有一些善於阿諛奉承的小人,他們時常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試圖排擠蘧伯玉。 面對這種複雜的局面,蘧伯玉深知不能一味地強硬對抗,那樣只會給自己招來更多的麻煩。於是,他選擇了一種看似退讓的策略,就如同那尺蠖一般,先彎曲自己,等待合適的時機再伸展。 有一次,衛靈公聽信了小人的讒言,對蘧伯玉產生了誤解,開始冷落他。蘧伯玉並沒有急於辯解或抗爭,而是默默地接受了這一切,繼續低調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他知道,此時的解釋只會讓衛靈公更加反感,倒不如等待時機,讓事實來說話。 在之後的日子裏,衛國遇到了一些棘手的問題,那些平日裏只會阿諛奉承的小人根本束手無策。而蘧伯玉卻憑藉着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默默地爲解決這些問題出謀劃策,並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隨着時間的推移,衛靈公也逐漸意識到自己對蘧伯玉的誤解,他開始重新審視蘧伯玉的爲人和才能。最終,衛靈公明白了蘧伯玉的良苦用心,對他越發敬重,重新委以重任。 蘧伯玉用自己的行動完美地詮釋了“尺蠖求伸”的智慧。他就像那尺蠖一樣,在困境中懂得暫時彎曲自己,不與強大的勢力直接對抗,而是積蓄力量,等待時機。這種以退爲進的策略,不僅讓他避免了不必要的衝突和損失,還最終贏得了衛靈公的信任和尊重,爲自己贏得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歷史的長河中,像蘧伯玉這樣懂得“尺蠖求伸”智慧的人還有很多。他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不盲目衝動,而是冷靜思考,選擇合適的策略。這種智慧不僅僅適用於個人的發展,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只有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彎曲,才能在未來更好地伸展,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

尺蠖求伸-成語圖片

尺蠖求伸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