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狐直筆
成語拼音
- dǒng hú zhí bǐ
董狐直筆成語解釋
- 董狐:春秋時晉國的史官。直筆:根據事實,如實記載。指敢於秉筆直書,尊重史實,不阿權貴的正直史家。
典故出處
- 《左傳·宣公二年》載:趙穿殺晉靈公,身爲正卿的趙盾沒有管,董狐認爲趙盾應負責任,便在史策上記載說“趙盾弒其君”。爲趙盾所殺。後孔子稱讚說:“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晉靈公十分殘暴,相國趙盾勸他改變作風。晉靈公竟想殺他,他只好準備出逃。趙穿刺殺了晉靈公。太史董狐在史書上寫趙盾殺其君。趙盾不服要求改寫。董狐說:“你身爲相國,國君被殺,你不討賊,你就是主謀,這事我就是死也不會改。”。
成語造句
- 歷史上有很多史官都能做到像董狐直筆那樣,公正客觀地記錄歷史事實。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的晉國,發生了一件影響深遠的事情。
當時,晉國的國君晉靈公昏庸無道,他生活奢侈,橫徵暴斂,還經常做出一些荒唐殘忍的舉動。他從高臺上用彈弓彈人,觀看人們躲避彈丸以取樂。廚師沒有把熊掌燉爛,他就大發雷霆,竟然當場把廚師給殺了。
面對晉靈公的種種暴行,大臣趙盾多次直言進諫,希望他能改邪歸正,做一個賢明的君主。然而,晉靈公不但不聽,反而對趙盾心生怨恨,想要除掉他。
晉靈公先是派了一些刺客去刺殺趙盾,但沒有成功。後來,他又在宮中設下埋伏,準備等趙盾進宮時將他殺死。不過,趙盾的車伕提彌明察覺到了危險,在關鍵時刻保護趙盾逃離了王宮。
趙盾知道自己在晉國已經待不下去了,便準備離開晉國。但在他還沒有走出國境的時候,他的弟弟趙穿卻在桃園殺死了晉靈公。
趙盾得知晉靈公死後便返回了晉國。這時候,晉國的史官董狐在史冊上寫下了“趙盾弒其君”五個字。趙盾看到後非常生氣,他覺得自己很冤枉,明明不是他殺的晉靈公,便去找董狐理論。
董狐卻義正言辭地說:“你作爲正卿,逃亡沒有離開國境,回來後又不討伐叛賊,不是你弒君又是誰呢?”董狐堅持自己的記載,不畏強權,他的這種行爲體現了一個史官的正直和勇氣。
後來,孔子聽到了這件事,讚歎董狐爲“古之良史”,稱他“書法不隱”。董狐直筆這個成語也就由此而來,它代表着史官忠實記錄歷史、不畏權貴的精神。
在歷史的長河中,董狐直筆的精神一直被人們傳頌和敬仰。它提醒着後人,歷史應該是真實而客觀的,不能因爲任何原因而被歪曲或篡改。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我們都需要有像董狐這樣敢於直言、堅守真相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歷史中吸取教訓,不斷進步和發展。而那些試圖掩蓋或歪曲歷史的人,最終都將遭到歷史的唾棄。董狐直筆的故事,也讓我們明白,在面對正義和真理時,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念和勇氣,不隨波逐流,敢於堅持自己的立場。
董狐直筆-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