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得楚弓

成語拼音

chǔ dé chǔ gōng

楚得楚弓成語解釋

楚國人丟失弓,拾到的仍是楚國人。比喻雖有所失,而利未外溢。

典故出處

見楚弓楚得”。

成語典故

喜楚得楚弓,免被傍人笑。★明·蘇復《金印記·金釵典賣》

成語造句

他對待得失的態度十分坦然,就像古人所說的楚得楚弓那般,得失都能泰然處之。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國家名爲楚國。 楚國地域廣闊,人民生活富足。在楚國的一個小鎮上,有一位技藝精湛的工匠,他以製作精美的弓箭而聞名。一天,這位工匠精心打造了一把極其出色的弓,這把弓無論是外觀還是性能都堪稱完美。然而,就在他準備將弓展示給衆人時,一個不小心,弓掉落在地,順着街道滾了出去。工匠急忙去追,可無奈弓滾動的速度太快,最終消失在了人羣之中。 說來也巧,這把弓被一位路過的楚國士兵撿到了。士兵看到如此精緻的弓,愛不釋手,便私自將其留了下來。日子一天天過去,士兵帶着這把弓經歷了許多戰鬥,憑藉着它的出色性能,士兵在戰場上屢立戰功。 然而,這件事不知怎麼傳到了那位工匠的耳中。工匠十分心疼自己丟失的寶貝,他四處打聽,終於得知了弓在那位士兵手中。於是,工匠決定去討要自己的弓。士兵一開始並不願意歸還,畢竟這把弓對他來說意義重大。但工匠據理力爭,強調這把弓本就是他所製作。 兩人僵持不下,最後只能請官府來裁決。官員在瞭解事情的始末後,陷入了沉思。他想到了楚國一直以來的傳統和觀念,在楚國,人們普遍認爲東西只要在楚國人手中,無論是誰擁有,都還是屬於楚國的。最終,官員做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裁決,他對工匠說:“此弓雖爲你所制,但現在在我們楚國士兵手中,這不正如楚國人丟失了弓,又被另一個楚國人撿到嗎?既然都是楚人,又何必非要追回呢?”工匠雖然心中不甘,但也只能無奈接受。 這件事後來被人們傳頌開來,逐漸形成了“楚得楚弓”這個成語。它寓意着雖然東西的歸屬有所變化,但只要沒有落到外人手中,就不必過於計較。這反映了當時楚國社會的一種獨特觀念和心態。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楚得楚弓”這個成語也體現了楚國在那個時期的文化特色和民族性格。楚國有着強烈的自我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他們更注重整體的利益和歸屬,而相對淡化個人的得失。這種觀念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楚國的團結和穩定,也爲其在春秋時期的強大奠定了基礎。 同時,這個成語也提醒着我們,在看待事物時,不能僅僅侷限於狹隘的個人利益,而應該從更廣闊的視角去思考問題。有時候,適當的寬容和理解,能夠化解許多不必要的矛盾和紛爭。儘管時代已經變遷,但“楚得楚弓”所蘊含的智慧和道理,依然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鑑。

楚得楚弓-成語圖片

楚得楚弓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