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類而通

成語拼音

chù lèi ér tōng

觸類而通成語解釋

指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識或規律,進而推知同類事物的知識或規律。

典故出處

《說郛》卷七七引宋·李之彥《東谷所見·壽福德》人之念慮一正,則萬善可觸類而通;行一善,則萬善皆萌櫱於此。”

成語典故

而夫子作大象,多於卦爻之辭之外,別起一義以示學者,使之觸類而通,此即舉隅之說也。★清·顧炎武《與友人論書》之一

成語造句

在學習新知識時,他善於思考,總能舉一反三,最終觸類而通,掌握了很多複雜的概念。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位年輕的學者名叫李明。他自幼聰慧好學,對知識有着強烈的渴望和追求。 李明廣泛涉獵各種書籍,無論是經史子集還是天文地理,他都認真鑽研。一天,他在閱讀一本關於自然規律的書籍時,遇到了一個複雜的理論,一時間難以理解。但他並沒有放棄,而是反覆思考,試圖找到其中的關鍵所在。 就在他苦苦思索之際,他偶然間看到了庭院中的一棵大樹。他突然想到,這棵大樹的生長規律似乎與他正在研究的理論有着某種相似之處。他開始仔細觀察大樹的形態、枝幹的分佈以及葉子的生長方式。通過對大樹的觀察和思考,他漸漸領悟到了那個複雜理論的核心要點。 這讓李明興奮不已,他意識到很多知識其實是相通的,只要善於觀察和思考,就能夠從一件事物中觸類旁通,理解其他相關的知識。從此,他更加註重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和感悟。 有一次,李明所在的地區發生了旱災,百姓們面臨着嚴重的饑荒。官員們想盡辦法解決水源問題,但都收效甚微。李明看到這種情況,想起了曾經讀過的關於水利工程的書籍,以及他從其他事物中領悟到的原理。他經過深入思考和研究,提出了一個創新性的解決方案。 他建議利用地勢的高低差,修建一系列的溝渠和蓄水池,將遠處的水源引到乾旱的地區。官員們一開始對他的方案持懷疑態度,但在李明詳細地解釋和論證後,最終決定採納他的建議。果然,這個方案實施後,成功地解決了旱災問題,百姓們對李明感激涕零。 李明的名聲也因此越來越大,他被人們視爲智慧的象徵。而他自己深知,這一切都源於他善於觸類而通,能夠從不同的事物中汲取靈感和智慧。 後來,李明將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經驗傳授給了更多的人。他告訴他們,世間萬物皆有聯繫,只要保持敏銳的洞察力和積極的思考態度,就能夠在看似不相關的事物之間找到共通之處,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在李明的影響下,許多人也開始學會觸類而通,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而李明的故事也被流傳了下來,成爲了激勵後人不斷探索和學習的典範。 正如《周易·繫辭上》中所說:“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李明正是憑藉着這種觸類而通的能力,在知識的海洋中暢遊,爲社會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觸類而通-成語圖片

觸類而通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