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
成語拼音
- bù huò zhī nián
不惑之年成語解釋
- 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爲40歲的代稱。
典故出處
- 《論語·爲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說法。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孔子在魯國政壇受排擠後,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經歷衛、鄭、陳、晉等地碰壁後,在蔡國閒居,面對困窘的生活,孔子與弟子們談起自己的經歷,說他從30歲開始立志弘道,經歷不惑之年以致現在,感慨萬千……宰予立即過來安慰孔子。
成語造句
- 他在經歷了許多風雨之後,到了不惑之年終於明白了人生的真諦。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叫孔丘的人,他自幼聰慧好學,心懷大志,渴望能爲國家和人民做出一番貢獻。
孔丘年輕時便四處遊歷求學,拜訪名師,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見解。隨着時光的流逝,他經歷了許多人生的起伏和挑戰。
到了中年,孔丘已經步入了不惑之年。這一時期的他,對人生、對世界有了更爲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不再像年輕時那樣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和左右,而是能夠以更加成熟和睿智的眼光看待一切。
在這個階段,孔丘開始廣收門徒,傳授自己的學說和理念。他教導弟子們要秉持仁愛之心,尊重他人,努力追求道德的完善。儘管在傳播自己思想的過程中遇到了諸多困難和阻礙,但孔丘始終沒有放棄。
有一次,孔丘和他的弟子們在一個諸侯國遇到了困境。這個諸侯國的統治者對他們的學說並不感興趣,甚至還對他們加以排斥和刁難。面對這樣的情況,有些弟子開始感到迷茫和困惑,不知道該如何繼續前行。
然而,孔丘卻鎮定自若。他對弟子們說:“吾已至不惑之年,深知何事可爲,何事不可爲。我們所追求的道,或許不會被所有人理解和接受,但只要我們堅持信念,終有一天會得到認可。”在孔丘的鼓勵下,弟子們重新振作起來,繼續跟隨他四處奔走講學。
經過多年的努力,孔丘的學說逐漸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的思想成爲了許多人追求的精神支柱,爲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孔丘在不惑之年所展現出的堅定信念和智慧,成爲了人們敬仰和學習的榜樣。他的經歷也讓人們明白,在人生的旅途中,隨着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我們會逐漸擺脫困惑,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方向和目標。而那些在不惑之年依然能夠保持清醒頭腦和堅定追求的人,往往能夠成就非凡的人生。就如同孔丘一般,歷經歲月的洗禮,最終綻放出璀璨的光芒。
不惑之年-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