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發彼應

成語拼音

cǐ fā bǐ yīng

此發彼應成語解釋

這裏發動,那裏響應。

典故出處

清·陳天華《警世鐘》各做各的,怎麼行呢?一定是要互相聯絡,此發彼應纔行。”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戰場上,我方的各個部隊配合默契,行動起來此發彼應,讓敵人難以應對。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動盪時期,有兩個國家常年處於緊張的對峙狀態。其中一個國家名爲衛國,衛國的國君衛莊公是一個有着雄心壯志的人,但他有時候卻過於衝動和魯莽。 在衛國的朝堂之上,有一位智慧超羣的大臣名叫公孫僑。公孫僑敏銳地察覺到了周邊局勢的變化,他多次向衛莊公進諫,希望國君能採取更加穩健的策略來應對鄰國的威脅。然而,衛莊公卻並未完全聽取他的建議。 有一次,鄰國突然發動了一場小規模的襲擊,衛莊公立刻決定集結大軍進行反擊。公孫僑極力勸阻,他認爲這樣倉促的行動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但衛莊公一意孤行。 當衛國的大軍出動後,鄰國似乎早有準備,他們設下了層層陷阱。衛國軍隊陷入了困境,損失慘重。而此時,另一個一直關注着局勢的國家看到了機會,他們也趁機對衛國發動了攻擊。 衛莊公這才如夢初醒,他後悔不已,趕緊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公孫僑再次站出來,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應對方案。在公孫僑的指揮下,衛國的軍隊開始有了組織地進行抵抗。 這邊衛國積極應對,那邊鄰國見勢不妙也迅速調整策略。於是,戰場上的局勢變得十分複雜,雙方的行動如同此發彼應一般,一方稍有動作,另一方立刻做出相應的反應。 在這個艱難的過程中,公孫僑展現出了卓越的智慧和領導才能。他帶領着衛國的軍民頑強地抵抗着敵人的進攻,最終逐漸扭轉了局勢。 經過這場激烈的爭鬥,衛莊公深刻地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更加倚重公孫僑,虛心聽取他的意見。而公孫僑也不負衆望,繼續爲衛國的穩定和發展出謀劃策。 從此,衛國在公孫僑等大臣的努力下,逐漸恢復了元氣,並且在複雜的國際關係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這個故事也讓後人明白,在面對複雜的局勢時,需要保持冷靜和理智,如同戰場上的此發彼應一般,要能夠迅速而準確地做出反應,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並取得最後的勝利。而那些衝動和魯莽的行爲,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

此發彼應-成語圖片

此發彼應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