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成語拼音
- cǐ ér kě rěn ,shú bù kě rěn
此而可忍,孰不可忍成語解釋
- 這個如能容忍,還有什麼不能容忍呢!
典故出處
- 《晉書·解系傳》[司馬倫]怒曰‘我於水中見蟹且惡之,況此人(解系)兄弟輕我邪!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面對他如此囂張的挑釁行爲,真的是此而可忍,孰不可忍,我們必須採取行動予以迴應。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國家名爲鄭國。鄭國的國君鄭莊公,他有一個弟弟共叔段。
共叔段自幼深受母親武姜的寵愛,武姜甚至多次請求鄭莊公將重要的城池封給共叔段。鄭莊公雖然心中有所不滿,但出於孝道還是答應了母親的要求。
共叔段得到城池後,並不滿足,他開始暗中擴充自己的勢力,私自招募士兵,囤積糧草,並且不斷蠶食周邊的土地。鄭莊公的大臣們紛紛進諫,提醒鄭莊公要警惕共叔段的行爲,以免其日後叛亂。然而,鄭莊公卻表現得十分淡定,他說:“多行不義必自斃,且等等看。”
隨着時間的推移,共叔段的行爲越來越放肆。他竟然公然修建城牆,其高度和規模甚至超過了鄭國的都城。這一舉動引起了鄭國百姓的極大不滿和恐慌。
鄭莊公的大臣們再次強烈要求他採取行動,制止共叔段的行爲。鄭莊公看着衆人,終於說道:“此而可忍,孰不可忍!”他意識到,不能再任由共叔段這樣肆意妄爲下去了,否則鄭國將會陷入混亂和危機之中。
於是,鄭莊公果斷地出兵攻打共叔段。共叔段的軍隊根本無法與訓練有素的鄭國軍隊抗衡,很快就被打得大敗。共叔段被迫逃亡,最終客死他鄉。
鄭莊公通過這次行動,成功地消除了國內的隱患,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而“此而可忍,孰不可忍”這句成語也由此流傳開來,用來形容對某人或某事的忍耐已經達到了極限,不能再繼續容忍下去了。在歷史的長河中,這句成語時刻提醒着人們,要有底線和原則,不能對過分的行爲一味地遷就和容忍,否則只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更大的傷害。
此而可忍,孰不可忍-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