撮鹽入火
成語拼音
- cuō yán rù huǒ
撮鹽入火成語解釋
- 撮以指取物。鹽一放在火裏就爆裂。比喻性情急躁。
典故出處
- 元·王實甫《西廂記》三本二折待去呵,小姐性兒撮鹽入火。”
成語典故
- 爲是他性急,撮鹽入火,爲國家面上只要爭氣,當先廝殺,以此人都叫他做急先鋒”。★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三回
成語造句
- 他本就脾氣暴躁,你還這般刺激他,這簡直就是撮鹽入火,讓情況變得更加糟糕。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有兩個性格迥異的人,一個叫李三,一個叫王四。
李三是個脾氣急躁的人,一點就着,就如同那乾燥的柴火,稍有火星便會熊熊燃燒。而王四則相對沉穩內斂,但有時候說話也不太注意方式。
一天,李三和王四因爲一件小事起了爭執。這本是一個小小的分歧,然而在爭論的過程中,王四不經意間說了幾句不太恰當的話,這些話就像是一把鹽,猛地撒進了李三這堆“火”裏。李三頓時怒火中燒,臉紅脖子粗地對着王四大聲嚷嚷起來,完全失去了理智。他的聲音震得周圍的人都紛紛側目。
王四一開始還試圖解釋和勸說,但李三此時已經完全聽不進去了,他就像那被撮鹽入火的烈焰,瘋狂地發泄着自己的憤怒。周圍的人見狀,紛紛搖頭嘆息,有人說起了歷史上那些因爲脾氣暴躁而引發災禍的故事。
曾有一位將軍,只因一時衝動,在戰場上不顧大局,如同撮鹽入火般地做出錯誤決策,導致全軍覆沒,最終落得個悲慘的下場。還有一個朝代,一位大臣因爲脾氣急躁,在朝堂上與同僚爭吵,結果觸怒了皇帝,不僅自己丟了官職,還連累了家人。
這些故事讓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控制情緒的重要性。而此時的李三,在衆人的勸說下,也漸漸冷靜了下來,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意識到自己的衝動差點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王四也明白了自己言語上的不妥,兩人最終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好好溝通,解決了之前的矛盾。從那以後,李三努力改變自己急躁的脾氣,學會了在面對事情時更加冷靜和理智。而王四也更加註意自己的言辭,避免再出現類似撮鹽入火的情況。
這個小鎮上的人們也從這件事情中吸取了教訓,他們知道了在生活中要保持平和的心態,不要輕易被情緒左右,以免像撮鹽入火般引發不必要的麻煩和衝突。大家都更加珍惜和諧的生活環境,努力營造一個和睦相處的氛圍。
撮鹽入火-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