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手不及
成語拼音
- cuò shǒu bù jí
措手不及成語解釋
- 措手着手處理。來不及動手應付。指事出意外,一時無法對付。
典故出處
- 元·無名氏《千里獨行》楔子咱今晚間,領着百十騎人馬,偷營動寨,走一遭去,殺他個措手不及。”
成語典故
- 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面前,顏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刺於馬下。★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
成語造句
- 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讓毫無準備的遊客們措手不及。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有一位英明的將軍叫李明。這個國家長期與鄰國存在着領土爭端,摩擦不斷。
有一天,鄰國突然集結了大批軍隊,毫無徵兆地對李明所在的國家發動了攻擊。邊境的守衛士兵們措手不及,防線迅速被突破。消息傳到京城,國王大驚失色,急忙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
李明主動請纓,率領着自己的精銳部隊火速趕往邊境。一路上,他不斷思考着應對之策。當他們抵達邊境時,敵軍已經深入國境,百姓們陷入了恐慌之中。李明深知此刻不能慌亂,他冷靜地觀察着敵軍的動向,尋找着反擊的機會。
經過一番偵查,李明發現敵軍雖然氣勢洶洶,但他們的補給線拉得很長,存在一定的漏洞。於是,他決定採取奇襲的戰術,先切斷敵軍的補給,讓他們陷入困境。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李明帶領着士兵悄悄地繞到敵軍補給線的後方。當敵軍還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時,李明和他的部隊如神兵天降,打得敵軍措手不及。敵軍的補給線瞬間被摧毀,糧草物資被洗劫一空。
失去了補給的敵軍開始陷入混亂,戰鬥力大減。李明抓住這個機會,率領部隊發起了猛烈的反擊。敵軍在李明的攻擊下節節敗退,最終不得不撤回本國。
這場戰爭的勝利,讓李明聲名遠揚。他的冷靜和果斷,以及出其不意的戰術,成爲了人們口中的佳話。而“措手不及”這個成語,也讓人們深刻地認識到,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時,必須保持冷靜,迅速做出反應,否則就可能會陷入被動的局面。這個故事也提醒着後人,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時刻做好應對各種突發情況的準備,以免在危險來臨時措手不及。
措手不及-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