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一杯羹
成語拼音
- fēn yī bēi gēng
分一杯羹成語解釋
- 羹:肉汁。分給我一杯肉汁。指分享利益
典故出處
-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成語典故
- 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擔心長期對峙下去對他不利,於是抓了劉邦的父親,揚言劉邦不投降就殺了他父親燉成肉羹喫,劉邦聽說後說我們兩人是結拜兄弟,我的父親也是你的父親,如果殺了的話就分一杯羹給他。項羽聽從項伯的勸告沒有動手殺人。
成語造句
- 在利益面前,每個人都想分一杯羹,這是人之常情。
成語故事
- 在楚漢相爭的歷史長河中,曾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
劉邦和項羽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互不相讓,戰爭頻繁。有一次,項羽抓住了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和妻子呂雉。項羽心想,或許可以利用這兩個人來要挾劉邦,讓他屈服。
於是,項羽派人傳話給劉邦,說:“如今你父親在我手中,你若不速速投降,我就把你父親煮了。”劉邦聽後,心中雖有擔憂,但他深知不能被項羽牽着鼻子走。他鎮定地回覆道:“當初我與你曾一起侍奉義帝,約爲兄弟,那麼我的父親也就是你的父親。你如果一定要煮了你的父親,那就請分我一杯羹吧。”
劉邦的這番話讓項羽始料未及,他原本以爲用劉太公可以讓劉邦就範,沒想到劉邦如此強硬和機智。項羽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他若真的煮了劉太公,就會揹負千古罵名;若就此罷手,又顯得自己的威脅毫無作用。
此時,項羽的叔父項伯站出來勸說道:“天下事還未可知,況且爲了爭奪天下而不顧親情道義,會遭人唾棄。劉邦既然如此說,我們不如先留着劉太公,以觀後變。”項羽最終聽取了項伯的建議,沒有對劉太公下手。
劉邦的“分一杯羹”之語,展現了他在關鍵時刻的冷靜和果斷。他明白項羽的目的是要擾亂他的心神,讓他在戰爭中犯錯。而劉邦以一種看似無情的迴應,成功地化解了項羽的計謀。
這段歷史故事也成爲了“分一杯羹”這個成語的由來。它常用來形容在利益或機會面前,要求分享一份的情況。劉邦在這場爭鬥中的表現,不僅體現了他的政治智慧,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爭奪天下的殘酷與複雜。後來,劉邦憑藉着自己的謀略和堅韌不拔的意志,逐漸佔據了優勢,最終擊敗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而“分一杯羹”的故事也流傳了下來,成爲人們在談論歷史和人性時常常提及的典故。
分一杯羹-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