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庭抗禮

成語拼音

fēn tíng kàng lǐ

分庭抗禮成語解釋

庭:庭院;抗禮:平等行禮。原指賓主相見,分站在庭的兩邊,相對行禮。現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對等的關係。

典故出處

《史記·貨殖列傳》:“(子貢)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

成語典故

一天,孔子和弟子們在樹林裏休息。弟子們讀書,孔子獨自彈琴。一曲未了,一條船停在附近的河岸邊,一位鬚眉全白的老漁夫走上河岸,坐在樹林的另一頭,側耳恭聽孔子的彈奏。孔子彈完了一支曲子後,漁夫招手叫孔子的弟子子貢、子路到他跟前,並且問道:“這位彈琴的老人是誰呀?”  子路高聲說道:“他就是我們的先生,魯國的君子孔子呀!”  子貢補充說:“他,就是以忠信、仁義聞名於各國的孔聖人。”  漁夫微微一笑,說:“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愛呀。”  漁夫說完,轉身朝河岸走去。子貢急忙把漁夫說的話報告孔子。孔子聽後馬上放下琴,猛然站起身,驚喜地說:“這位是聖人呀,快去追他!”  孔子快步趕到河邊,漁夫正要划船離岸,孔子尊敬地向他拜了兩拜,說:“我從小讀書求學,到現在已經六十九歲了,還沒有聽到過高深的教導,怎麼敢不虛心地請求您幫助呢?”  漁夫也不客氣,走下船對孔子說:“所謂真,就是精誠所至,不精不誠,就不能動人。所以,強哭者雖悲而不哀,強怒者雖嚴而不威,強親者雖笑而不和。真正的悲沒有聲音感到哀,真正的怒沒有發出來而顯得威,真正的親不笑而感到和藹。真在內者,神動於外,所以真是非常可貴的。從此用於人間的情理,事奉親人則慈孝,事奉君主則忠貞,飲酒則歡樂,處喪則悲哀。”  孔子聽得很有啓發,不住地點頭。最後,孔子卑謙地對漁夫說:“遇見先生真是幸運。我願意做您的學生,得到您的教授。請告訴我您住在哪裏好嗎?”  漁夫沒有告訴他住在哪裏,而是跳上小船,獨自划船走了。這時,顏淵已把車子拉過來,子路把上車拉的帶子遞給孔子,但孔子全不在意,兩眼直勾勾地望着漁夫的船影,一直到看不見船的影兒,聽不見划水的聲音,才惆倀地上車。  子路對孔子出乎尋常的表現不理解,在車旁問道:“我爲您駕車已經很久了,還沒見過像漁夫這樣傲慢的人。就是天子和諸侯見到您,也是相對得禮,平等相待,您還帶有點自尊的神色呢!但今天,那個漁夫撐着船篙漫不經心地站着,而您卻彎腰弓背,先拜後說話,是不是太過分了呢?我們幾個弟子都對您這舉動覺得奇怪:對漁夫怎麼可以這樣恭敬呢?”  孔子聽了子路的話很不高興,伏着車木嘆口氣說:“唉,子路,你真是難以教化。你那鄙拙之心至今未改!你靠近一點,我告訴你聽:遇到年長的不敬是失禮,遇到賢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愛是造禍的根本。今天這位漁夫是懂得道理的賢人,我怎麼能不敬他呢?”。

成語造句

在這次學術討論會上,他竟敢與資深教授分庭抗禮,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局勢變幻莫測。 有一個名叫子貢的人,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聰慧過人,且能言善辯,經常代表魯國出使各國。 一次,子貢出使到了齊國。當時齊國的權臣田常正準備發動一場內亂,企圖奪取更高的權力。子貢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情況,他深知這場內亂將會給齊國帶來巨大的災難。於是,子貢決定去見田常,試圖說服他改變主意。 子貢見到田常後,直截了當地指出他發動內亂的計劃並不明智。他說:“如今您在齊國的地位已經很高,如果繼續在國內爭鬥,即使成功了,也不過是錦上添花,而且會面臨諸多風險。倒不如將目光轉向國外,去攻打魯國。這樣一來,您可以獲得更大的功績,同時也能轉移國內的矛盾。” 田常聽了子貢的話,卻不以爲然,他說:“魯國弱小,攻打它有什麼意義呢?” 子貢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您錯了。魯國看似弱小,但它的國君和大臣們團結一致,百姓也都忠誠擁護,攻打它並非易事。而吳國強大,且與齊國相鄰,如果您能率領大軍攻打吳國,與吳國分庭抗禮,一旦取得勝利,那您的威名將會傳遍天下,到時候您在齊國的地位將無人能及。” 田常被子貢的話打動了,他開始重新考慮自己的計劃。最終,他決定按照子貢的建議,放棄攻打魯國,轉而準備與吳國一決高下。 子貢成功地阻止了齊國對魯國的進攻,爲魯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安寧。而他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在各國之間巧妙周旋,展現出了非凡的外交才能。 這個故事充分體現了子貢的膽識和謀略,他能夠在複雜的局勢中找到關鍵所在,通過巧妙的言辭引導他人做出對自己有利的決策。而“分庭抗禮”這個成語也由此流傳開來,用來形容雙方平起平坐,彼此對等的關係。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人都曾以這樣的姿態在各自的領域中展現出自己的實力和風采,爲後人留下了一段段精彩的傳奇。

分庭抗禮-成語圖片

分庭抗禮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