殆無孑遺

成語拼音

dài wú jié yí

殆無孑遺成語解釋

殆幾乎;孑遺剩餘。幾乎沒有一點餘剩。

典故出處

晉·周祗《與劉裕書諫伐蜀》然益土荒殘,野無青草,成都之內,殆無孑遺。”

成語典故

至已醜爲西兵所敗,故境內殘滅,殆無孑遺。★清·歸莊《黃孝子傳》

成語造句

那場可怕的災難過後,這裏的景象悽慘,財物損失嚴重,可謂殆無孑遺。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發生過這樣一段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國家,由於常年的戰亂和天災,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這個國家的邊境地區時常遭受敵國的侵擾,而國內又遭遇了嚴重的旱災,莊稼顆粒無收,饑荒蔓延。 國王爲了應對危機,召集了大臣們商議對策。其中一位大臣提出了一個激進的方案,他建議國王採取極端的手段來徵集糧食和財富,以充實國庫,應對戰爭和饑荒。國王在猶豫之後竟然同意了這個方案。 於是,士兵們被派往各地,強行徵收百姓的糧食和財產。他們不管百姓的死活,見物就搶,見糧就奪,一時間,整個國家陷入了一片混亂和痛苦之中。百姓們怨聲載道,許多家庭失去了所有的生計,流離失所,餓殍遍野。 在這場災難中,有一個小村莊受到的衝擊尤爲嚴重。這個村莊原本是一個寧靜祥和的地方,但在士兵們的搜刮下,幾乎所有的東西都被搶走了,百姓們失去了一切,真可謂是“殆無孑遺”。村莊裏的一位老人看着眼前的慘狀,痛心疾首地說:“我們曾經美好的家園,如今卻變成了這副模樣,國王怎能如此不顧百姓的死活啊!” 然而,這樣的掠奪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隨着時間的推移,國家的局勢變得更加危急,百姓的反抗情緒也日益高漲。終於,在一次激烈的衝突中,百姓們奮起反抗,他們聯合起來,推翻了國王的統治,結束了這場災難性的統治。 新的統治者上臺後,深刻反思了之前的錯誤,開始採取溫和的政策,致力於恢復國家的生機和百姓的生活。經過漫長的努力,這個國家逐漸從廢墟中走了出來,重新煥發出了生機。 這段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如果不能以民爲本,只顧自己的利益,那麼最終必將導致國家的覆滅和人民的苦難。我們應該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始終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繁榮發展。“殆無孑遺”的悲劇,也讓我們更加懂得珍惜和平、穩定和發展的重要性,努力避免重蹈覆轍。

殆無孑遺-成語圖片

殆無孑遺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