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心之疾
成語拼音
- fù xīn zhī jí
腹心之疾成語解釋
- 腹心:比喻要害處;疾:疾患。比喻要害處的禍患。
典故出處
- 《戰國策·魏策三》:“所以爲腹心之疾者趙也。”
成語典故
- 楚昭王27年,楚昭王看到奇怪的天象就去問成周太史,成周太史要求他去祭祀,去掉腹心的疾病。楚昭王不信,就帶兵駐在城父,準備救援吳國進攻的陳國,昭王突然生病,一天比一天重,還是不肯去祭祀,直到病故。
成語造句
- 他一直忽略自己身體上的小毛病,沒想到這些小問題最終成了腹心之疾,給他帶來了很大的痛苦。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經常互相攻伐。當時,楚國是一個實力強大的國家。
有一次,楚國想要攻打吳國。楚國的大臣們對此意見不一,有人認爲應該果斷出擊,有人則認爲需要謹慎考慮。其中一位大臣對楚王說:“大王,吳國雖然看似弱小,但它就如同我們的心腹之疾,如果現在不加以解決,日後必然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麻煩。”
楚王聽了,陷入了沉思。他回想起以前與吳國的一些交往和衝突。吳國雖然在領土和兵力上不如楚國,但他們的國君和臣民都很有智謀和勇氣,經常會採取一些出其不意的策略來對抗楚國。
在經過一番權衡利弊後,楚王最終決定出兵攻打吳國。楚國的大軍浩浩蕩蕩地向吳國進發,一路上勢如破竹,很快就逼近了吳國的都城。
吳國國君得知楚國來襲,急忙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大臣們紛紛獻計獻策,最後決定採取堅守城池、以逸待勞的策略。他們組織城中的百姓積極備戰,儲備了大量的糧食和武器。
楚國軍隊到達吳國都城後,多次發動進攻,但都被吳國軍隊頑強地抵抗住了。長時間的攻城戰讓楚國軍隊疲憊不堪,而吳國軍隊則憑藉着堅固的城池和充足的物資逐漸佔據了優勢。
隨着時間的推移,楚國軍隊的士氣越來越低落,而吳國軍隊則開始進行反擊。在一次戰鬥中,吳國軍隊利用巧妙的戰術,給楚國軍隊造成了重大的傷亡。
楚王見形勢不妙,不得不下令撤軍。這次攻打吳國的行動以失敗告終,楚國不僅損失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資,還在諸侯國中威望大減。
事後,楚王深刻反思了這次行動,他意識到那位大臣所說的“腹心之疾”是多麼的正確。如果當初能夠更加謹慎地對待吳國這個問題,或許就不會遭受如此慘重的失敗。
從那以後,楚王更加註重對周邊國家的分析和研究,不再輕易發動戰爭。他明白,只有全面考慮問題,才能避免重蹈覆轍。而“腹心之疾”這個成語也由此流傳開來,用來比喻隱藏在內部的嚴重禍患。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國家和勢力都因爲沒有及時處理好內部的隱患,最終導致了衰敗和滅亡。我們應當從這些歷史中吸取教訓,時刻保持警惕,及時發現和解決潛在的問題,以確保自身的穩定和發展。
腹心之疾-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