罰不當罪
成語拼音
- fá bù dāng zuì
罰不當罪成語解釋
- 當:相當,抵擋。處罰和罪行不相當。
典故出處
- 《荀子·正論》:“夫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當功,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
成語典故
- 戰國後期,趙國出了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名叫荀況,人們把他的著作稱爲《荀子》。 《荀子》這部著作共有三十二篇,其中一篇叫《正論》,是專門議論政治的。文中提出一個看法:國君要在百姓面前作出好的榜樣。殘暴的國君被推翻,如夏桀被商湯打倒,商紂被周武王消滅等,這些都是好事而不是壞事。 荀況主張刑罰要嚴明,犯罪的應根據罪行的大小,給予相應的處罰。如果殺人的不償命,傷人的不判刑,那就會縱容犯罪,擾亂社會。有人說:“古代沒有肉刑,只是象徵性地用刑。比如,不使用黥(qing)刑而用墨畫臉來替代;不使用劓(yi)刑,而用戴上草作的帽子來替代,這種辦法在昏亂的現代是行不通的。如果繼續這樣做,犯罪的人得不到應有的懲罰,犯罪行爲將越來越多。 在闡述了上面這些情況後,荀況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地位要和品德相稱,官職要和才能相稱,賞賜要和功勞相稱。如果不是這樣,弄得地位和品德不相稱,官職和才能不相稱,賞賜和功勞不相稱,處罰和罪行不相稱,那就會帶來極大的不幸和嚴重的後果。
成語造句
- 他所受到的懲罰與他的罪行並不相符,簡直是罰不當罪,這引起了很多人的質疑和不滿。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有一位國王名叫萊奧尼達斯。他生性多疑且剛愎自用,常常憑藉自己的主觀判斷來處理事務。
在他的治理下,有一次發生了這樣一件事。一位忠誠的臣子名叫赫爾曼,他爲人正直善良,一心爲國爲民。然而,一次意外事件中,赫爾曼被捲入了一場誤會之中。原來,宮廷中的一些奸臣嫉妒赫爾曼的才能和聲望,故意設計陷害他,讓他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
萊奧尼達斯在沒有經過詳細調查和公正審判的情況下,就輕信了奸臣的讒言,決定對赫爾曼進行懲處。他給予了赫爾曼極爲嚴厲的懲罰,幾乎等同於死刑的責罰。這個懲罰遠遠超出了赫爾曼所犯“罪行”應得的程度,可謂罰不當罪。
宮廷中的一些有識之士看到這一幕,紛紛爲赫爾曼求情,他們引經據典,試圖說服國王改變主意。他們提到歷史上曾有許多類似的冤案,因君主的草率決斷而導致忠臣蒙冤,最終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但萊奧尼達斯卻固執己見,根本聽不進這些勸告。
赫爾曼遭受了這不公正的責罰後,心中充滿了悲憤和無奈。他知道自己是清白的,卻無法改變國王的決定。而國家也因爲失去了他這樣一位優秀的臣子,在許多事務上開始出現混亂和失誤。
隨着時間的推移,萊奧尼達斯漸漸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發現由於自己的罰不當罪,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他後悔不已,想要彌補自己的過錯,但一切都已經太晚了。
這個故事警示着人們,在判斷和處理事情時,一定要秉持公正、客觀的態度,不能僅憑主觀臆斷或他人的讒言就輕易下結論,更不能給予不恰當的懲罰或獎賞。否則,就如同萊奧尼達斯一樣,可能會給個人、社會乃至整個國家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只有以事實爲依據,以公正爲準繩,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讓社會得以和諧穩定地發展。
罰不當罪-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