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三分
成語拼音
- dǐng zú sān fēn
鼎足三分成語解釋
- 鼎古代炊具,三足兩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典故出處
-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成語典故
- 漢家王氣已將盡,鼎足三分各自雄。★元·無名氏《隔江鬥智》第二折
成語造句
-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方勢力崛起,逐漸形成了鼎足三分的局勢。
成語故事
- 在遙遠的古代,天下紛爭不斷,各路英雄豪傑紛紛崛起。
秦末漢初之際,劉邦和項羽的楚漢之爭成爲了那個時代的焦點。劉邦善用人才,有着衆多能臣謀士的輔佐。而項羽則勇猛無比,以其強大的武力威震天下。
在這場激烈的角逐中,有一個人起初並不起眼,但後來卻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就是韓信。韓信出身貧寒,但有着非凡的軍事才能。他先在項羽麾下,卻未得到重用,於是轉而投向劉邦。劉邦在蕭何等人的力薦下,拜韓信爲大將。韓信不負衆望,帶領漢軍屢戰屢勝,爲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
與此同時,在長江下游,還有一股勢力悄然崛起,那就是由英布、彭越等人率領的力量。他們在楚漢相爭的過程中,時而依附劉邦,時而保持中立,成爲了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隨着戰爭的推進,局勢逐漸明朗。劉邦在韓信等將領的幫助下,勢力日益壯大;項羽雖勇猛,但在戰略和用人上逐漸顯出劣勢。終於,在垓下之戰中,劉邦的漢軍徹底擊敗了項羽的楚軍,項羽自刎而亡。
然而,戰爭的結束並沒有帶來長久的和平。劉邦建立漢朝後,韓信、英布、彭越等功臣的勢力也讓他感到不安。劉邦開始採取手段削弱他們的力量,最終導致了韓信等人的悲慘結局。
至此,天下局勢基本穩定,形成了漢朝一家獨大的局面。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曾經楚漢相爭以及英布、彭越等勢力的存在,也可以看作是一種鼎足三分的態勢。這段歷史充滿了權謀、智慧和勇氣的較量,也成爲了後世人們津津樂道的故事。它讓我們看到,在那個動盪的時代,英雄們爲了爭奪天下,不惜一切代價,而最終的勝利者往往是那些能夠審時度勢、善於用人的人。鼎足三分的局面雖然短暫,但它所展現出的歷史畫卷卻無比精彩,讓我們對那個時代的風起雲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鼎足三分-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