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盔棄甲

成語拼音

diū kuī qì jiǎ

丟盔棄甲成語解釋

盔、甲頭盔和鎧甲。跑得連盔甲都丟了。形容打敗仗後逃跑的狼狽相。

典故出處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戰場上,敵軍遭遇我方猛烈攻擊後,頓時亂了陣腳,呈現出一片丟盔棄甲的狼狽景象。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戰場上,有兩支軍隊正在激烈交鋒。一方是由勇猛的將領李明率領的軍隊,另一方則是敵軍。 李明所率的軍隊,平日訓練有素,紀律嚴明,士兵們個個都有着堅定的信念和無畏的勇氣。然而,敵軍也並非泛泛之輩,他們同樣具備一定的戰鬥力。 戰爭一開始,雙方就陷入了膠着狀態,你來我往,互不相讓。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敵軍漸漸使出了一些陰謀詭計。他們利用地形的優勢,對李明的軍隊進行了突襲和包圍。李明的軍隊在這突如其來的攻擊下,開始有些慌亂。 局勢變得對他們越發不利,士兵們逐漸失去了原本的鎮定和信心。在敵軍的猛烈攻擊下,一些士兵開始退縮,他們不再勇敢地迎敵,而是選擇了逃避。這種恐懼的情緒迅速蔓延開來,越來越多的士兵開始失去戰鬥的意志。 最終,李明的軍隊出現了潰敗的跡象。士兵們不再顧及他們的盔甲和武器,紛紛丟盔棄甲,不顧一切地逃離戰場。他們拋棄了曾經視爲生命的裝備,只爲了能更快地逃脫敵軍的追殺。 戰場上一片混亂,盔甲和武器散落一地。曾經威風凜凜的軍隊,如今卻變得狼狽不堪。李明看着眼前的這一幕,心中充滿了痛苦和無奈。他深知,這次的失敗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失利,更是對軍隊士氣和聲譽的巨大打擊。 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丟盔棄甲的場景並不少見。《三國演義》中就曾多次描述過類似的戰爭場面,當軍隊遭遇重大挫折或陷入絕境時,士兵們往往會選擇拋棄一切以求生存。而這種丟盔棄甲的行爲,也常常成爲一個軍隊走向衰落的標誌。 然而,失敗並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夠從中吸取教訓。李明在經歷了這次慘痛的失敗後,開始反思自己的指揮和軍隊的訓練。他決心重新整頓軍隊,加強訓練,提高士兵們的戰鬥素質和心理素質。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李明的軍隊逐漸恢復了往日的雄風。他們再次踏上戰場,以更加堅定的信念和更強大的實力,去迎接新的挑戰。他們不再重蹈丟盔棄甲的覆轍,而是用自己的勇氣和智慧,書寫屬於他們的輝煌篇章。

丟盔棄甲-成語圖片

丟盔棄甲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