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盔卸甲
成語拼音
- diū kuī xiè jiǎ
丟盔卸甲成語解釋
- 形容吃了敗仗狼狽逃跑的景象。
典故出處
-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成語典故
- 唬得禁軍八百萬丟盔卸甲。★元·孔文卿《東窗事發》第一折
成語造句
- 戰場上,敵軍在我方的猛烈攻擊下,紛紛丟盔卸甲,狼狽逃竄。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戰場上,有兩支軍隊正在激烈交鋒。一方是由英勇的將軍李明率領的隊伍,另一方則是敵軍。
這一日,雙方在一片開闊之地相遇。李明的軍隊士氣高昂,士兵們個個奮勇向前,絲毫不畏懼敵人。然而,敵軍也不甘示弱,憑藉着人數上的優勢,對李明的軍隊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戰鬥持續了很久,雙方都損失慘重。李明的軍隊漸漸感到有些力不從心,敵軍卻似乎越打越勇。在敵軍的猛烈衝擊下,李明軍隊的陣線開始出現動搖。一些士兵開始心生恐懼,漸漸失去了戰鬥的意志。
隨着局勢的惡化,士兵們開始紛紛逃竄,原本整齊的隊伍變得混亂不堪。他們丟棄了手中的兵器,甚至連頭盔和鎧甲都顧不上穿戴,只是拼命地奔跑,試圖逃離這個可怕的戰場。一時間,戰場上到處都是丟棄的盔甲和兵器,一片狼藉。
李明看着自己的軍隊如此狼狽不堪,心中充滿了悲憤和無奈。他試圖阻止士兵們的逃竄,但已經無濟於事。敵軍則趁機大肆追擊,給李明的軍隊造成了更大的傷亡。
在這場戰鬥中,李明的軍隊遭遇了慘敗。他們因爲恐懼和慌亂而丟盔卸甲,失去了原本的勇氣和戰鬥力。而敵軍則憑藉着堅定的決心和強大的攻勢,取得了勝利。
這場戰鬥成爲了一個深刻的教訓,讓人們明白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必須保持冷靜和堅定,不能輕易地被恐懼所左右,否則就會像李明的軍隊一樣丟盔卸甲,一敗塗地。正如歷史上許多以少勝多的戰役,往往都是因爲一方有着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鬥志,而另一方則因爲種種原因而失去了戰鬥的意志。在戰爭中,勇氣和決心纔是取得勝利的關鍵,而丟盔卸甲則意味着失敗和恥辱。
後來,人們就用“丟盔卸甲”這個成語來形容軍隊打了敗仗狼狽逃竄的樣子,也用來比喻在面對困難或挑戰時,因爲畏懼而失去信心和勇氣,狼狽不堪地退縮或逃避。這個成語時刻提醒着人們,在生活中要勇敢地面對困難,堅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標,不要輕易地被困難所嚇倒,更不能像那些丟盔卸甲的士兵一樣,在困難面前輕易放棄。
丟盔卸甲-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