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微杜漸
成語拼音
- fáng wēi dù jiàn
防微杜漸成語解釋
- 微:微小;杜:堵住;漸:指事物的開端。比喻在壞事情壞思想萌芽的時候就加以制止,不讓它發展。
典故出處
- 晉·韋謏《啓諫冉閔》:“清誅屏降胡,以單于之號以防微杜漸。” 《後漢書·丁鴻傳》:“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兇妖消滅,害除福湊矣。”
成語典故
- 東漢和帝即位後,竇太后專權。她的哥哥竇憲官居大將軍,任用竇家兄弟爲文武大官,掌握着國家的軍政大權。看到這種現象,許多大臣心裏很着急,都爲漢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鴻就是其中的一個。 丁鴻很有學問,對經書極有研究。對竇太后的專權他十分氣憤,決心爲國除掉這一禍根。幾年後,天上發生日蝕,丁鴻就借這個當時認爲不祥的徵兆,上書皇帝,指出竇家權勢對於國家的危害,建議迅速改變這種現象。和帝本來早已有這種感覺和打算,於是迅速撤了竇憲的官,竇憲和他的兄弟們因此而自殺。丁鴻在給和帝的上書中,說皇帝如果親手整頓政治,應在事故開始萌芽時候就注意防止,這樣纔可以消除隱患,使得國家能夠長治久安。
成語造句
-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警覺,對任何可能出現的問題都要及時察覺並處理,做到防微杜漸,以免小問題演變成大麻煩。
成語故事
- 在東漢時期,有一位名叫丁鴻的官員。丁鴻自幼聰慧好學,對經學有着深入的研究。
當時,東漢的皇帝是漢和帝,竇太后臨朝稱制,她的哥哥竇憲等外戚權勢極大,把控朝政,作威作福,甚至不把皇帝放在眼裏。他們的行爲引起了許多大臣的不滿,但由於竇憲等人的權勢熏天,很多人敢怒不敢言。
丁鴻目睹了這一切,他深知外戚專權的危害。他覺得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國家必將陷入混亂和危機。於是,丁鴻決定挺身而出,向皇帝進諫。
丁鴻在給皇帝的奏疏中,以巧妙的方式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沒有直接提及竇憲等人的名字,而是以自然現象爲例。他說:“臣聽說太陽在中午的時候最爲耀眼,一旦到了傍晚,太陽的光芒就會逐漸減弱。月亮在月初的時候只是一彎細鉤,而到了月中就會變得圓滿明亮。同樣的,事物的發展往往是從微小的變化開始,如果不及時加以防範和制止,就會逐漸演變成巨大的問題。就像蟻穴雖小,卻能使大堤崩潰;火種雖微,卻能引發燎原大火。我們現在面臨的情況就是如此,一些細微的不良現象正在滋生,如果不加以遏制,將來必定會釀成大禍。”
漢和帝看了丁鴻的奏疏後,深受觸動。他意識到丁鴻所說的正是當前國家所面臨的嚴峻問題。於是,漢和帝開始逐步削弱竇憲等人的權力,最終成功地剷除了竇憲的勢力,穩定了朝政。
丁鴻的這一舉動,展現了他敏銳的洞察力和果敢的決斷力。他用“防微杜漸”這個道理,成功地幫助皇帝解決了外戚專權的問題,爲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防微杜漸”這個成語也由此流傳下來,它提醒人們在面對問題時,要善於從細微之處發現端倪,及時採取措施加以防範和制止,避免問題擴大化,從而保持事物的良好發展態勢。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也常常會遇到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如果我們不加以重視,這些小事可能會逐漸演變成難以解決的大問題。只有時刻保持警惕,做到防微杜漸,我們才能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確保我們的生活和事業順利發展。
防微杜漸-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