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
成語拼音
- fǔ dǐ chōu xīn
釜底抽薪成語解釋
- 釜:古代的一種鍋;薪:柴。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典故出處
- 漢·董卓《上何進書》:“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
成語典故
- 北朝東魏大將侯景起兵反叛朝廷被打敗,就跑到南朝梁武帝蕭衍那裏求救,蕭衍發兵給他,他進攻東魏失敗。東魏魏收給蕭衍寫了《爲侯景判移梁朝文》,勸蕭衍對侯景這種人只能“抽薪止沸,剪草除根。”蕭衍不聽,侯景後來又背叛梁朝。
成語造句
- 面對對方的猛烈進攻,我們必須採取釜底抽薪的策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能扭轉局勢。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個國家常年遭受鄰國的侵擾。這個鄰國軍隊強大,總是肆意掠奪邊境地區的百姓,給本國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損失。
國王爲此憂心忡忡,召集了國內的大臣們商議對策。其中一位大臣名叫李智,他深思熟慮後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
李智對國王說:“陛下,我們不能一直被動挨打,必須採取釜底抽薪的辦法。我們的鄰國之所以如此囂張,是因爲他們有充足的糧草供應。如果我們能夠斷掉他們的糧草補給線,就如同釜底抽薪,他們必然會陷入困境。”國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但同時也擔心這個計劃的風險太大。
然而,李智堅定地說:“陛下,我們已經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了。如果不這樣做,我們的國家和百姓將永無寧日。”國王最終還是同意了李智的計劃。
李智帶領着一支精銳部隊,悄悄地繞到了鄰國的後方。他們經過艱苦的跋涉和戰鬥,終於找到了鄰國存放糧草的營地。趁着夜色,他們發動了突襲,將糧草一把火燒了個精光。
失去了糧草的鄰國軍隊頓時陷入了混亂,士兵們飢餓難耐,戰鬥力急劇下降。而本國軍隊趁此機會發起了反攻,打得鄰國軍隊丟盔棄甲,狼狽逃竄。
經過這場戰役,鄰國元氣大傷,再也沒有能力輕易侵犯本國了。而本國的百姓們也終於過上了安寧的生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要善於抓住問題的關鍵,採取釜底抽薪的策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如同在戰爭中,斷掉敵人的補給線,就能使其失去優勢,從而爲自己贏得勝利。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我們要學會找到問題的根源,採取果斷有效的措施,才能徹底擺脫困境,迎來美好的未來。
釜底抽薪-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