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撙西節
成語拼音
- dōng zǔn xī jié
東撙西節成語解釋
- 指從各方面節省。
典故出處
- 郭沫若《塔·萬引》他在這樣躊躕時,他的家計卻一天一天地逼迫攏來了,虧他的夫人挖肉補瘡,東撙西節地還能勉強維持着。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過日子要學會精打細算,就像在財務規劃中,要懂得東撙西節,纔能有一定的積蓄以備不時之需。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個國家正面臨着嚴重的財政困境。這個國家的國王雖然心懷壯志,想要讓國家繁榮昌盛,但無奈長期的戰爭和各種開支使得國庫日漸空虛。
國王爲此憂心忡忡,召集了朝中的大臣們共同商議解決辦法。其中有一位智慧的大臣站出來說:“陛下,如今我們必須要做到東撙西節,開源節流,才能讓國家的財政狀況得到改善。”
於是,國王決定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在宮廷內部,他們減少了不必要的奢華開支,原本用於華麗裝飾的費用被大幅削減。宮廷的宴席也不再像以往那樣鋪張浪費,而是變得更加簡約和適度。
在軍事方面,國王重新審視了軍隊的各項開銷。對於一些非必要的軍事行動進行了調整,避免了不必要的軍費支出。同時,加強了對軍事裝備和物資的管理,杜絕浪費和濫用。
在民間,國王下令鼓勵百姓勤勞耕作,發展農業生產。通過各種政策扶持,提高了糧食的產量,不僅滿足了國內的需求,還能有多餘的進行貿易。並且倡導百姓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做到節儉,珍惜每一份資源。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東撙西節的措施逐漸產生了效果。國家的財政狀況慢慢好轉,國庫開始充盈起來。國王也深刻地認識到,只有在困難時期懂得節儉和合理規劃,才能讓國家渡過難關。
正如《荀子·富國》中所記載:“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餘。”這個國家通過東撙西節的做法,實現了財政的穩定和國家的發展。在後來的歲月裏,國王和大臣們始終銘記這段艱難的經歷,繼續保持着節儉的作風,使得國家日益繁榮富強,成爲了周邊國家羨慕和效仿的對象。這個故事也提醒着後人,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懂得合理利用資源,做到節儉和有節制,這樣才能在各種困境中找到出路,實現長久的發展和進步。
東撙西節-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