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章取意
成語拼音
- duàn zhāng qǔ yì
斷章取意成語解釋
- 斷截斷;章音樂一曲爲一章。指不顧全篇文章或談話的內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與原意不符。同斷章取義”。
典故出處
- 無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討論問題時,我們要全面理解對方的觀點,切不可像某些人那樣斷章取意,從而產生誤解和衝突。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有一個名叫子夏的學者,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之一。
子夏勤奮好學,對知識有着強烈的渴求。有一次,他在研讀《詩經》時,看到了其中的一句詩:“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爲絢兮。”子夏對這句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他對於其中的含義卻有些模糊不清。於是,他便去請教孔子。
孔子聽了子夏的疑問後,微笑着回答道:“繪事後素。”意思是先有白色的底子,然後纔可以繪畫。子夏聽後,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然後告辭離去。
然而,另一位弟子子貢在聽說了這件事後,卻產生了誤解。他只聽到了孔子說的“繪事後素”這四個字,便斷章取義地認爲孔子是在強調形式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內容。於是,子貢便去找到孔子,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孔子聽了子貢的話後,不禁皺起了眉頭,他嚴肅地對子貢說:“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孔子指出子貢這樣斷章取義地理解是不正確的,不能僅憑隻言片語就妄下定論。
子夏通過深入思考和領會孔子的話,明白了這句詩真正的含義是在強調內在品質的重要性,就如同繪畫需要有白色的底子一樣,人的美好品德也應該是基礎。而子貢的斷章取義差點讓他錯失了對這句詩的正確理解。
這件事情讓人們意識到,在學習和理解知識時,不能斷章取義,而應該全面、系統地去分析和領會。否則,就很容易產生誤解和偏差,無法真正領悟到其中的真諦。正如《禮記·經解》中所說:“其爲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只有通過正確的方法和態度去學習經典,才能從中獲得智慧和啓示。
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遇到類似斷章取義的情況。有時候,我們聽到別人的隻言片語,就輕易地對其進行評判和解讀,而沒有考慮到背後的全貌和真正的意圖。這樣的做法不僅不公正,還可能會傷害到別人,破壞人際關係。
所以,我們應該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客觀的態度,避免斷章取義。要學會傾聽完整的信息,深入思考和分析,以獲取準確的理解和判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學習和生活中不斷進步,避免因爲誤解而犯下錯誤。
斷章取意-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