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愎自用

成語拼音

gāng bì zì yòng

剛愎自用成語解釋

愎:任性;剛愎:強硬回執;自用:自以爲是。十分固執自信,不考慮別人的意見。

典故出處

《左傳·宣公十二年》:“其佐先穀,剛愎不仁,未肯用命。”《尚書·仲虺之誥》:“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成語典故

公元前597年春(春秋時期),楚國打進鄭國,鄭襄公裸體牽羊迎接楚莊王,並苦苦求饒,取得了楚王的同情。當年夏,晉國派軍隊救援鄭國。晉軍南下,兵臨黃河時,聽說鄭國已經同楚國媾和,晉軍中軍主帥荀林父想退兵,並提出等楚國軍隊回國後,再出兵攻打鄭國,討伐背叛者。荀林父的副手先縠表示反對,認爲這樣“不行”,並說:“晉國之所以能夠稱霸諸侯,是因爲軍隊勇敢、文臣武將盡力的關係。現在失去了諸侯(指鄭國背叛晉國親向楚國),不奮勇當先,不能說是盡了力。有敵人不去攻打,不能說是勇敢。要是由於我們而失去霸主的地位,不如死了。”先縠還說道:“率軍出征,遇到強敵而退卻,這不是大丈夫的氣概;擔任軍隊統帥,而終非大丈夫,唯有你們能做得出,我辦不到”於是他率領所屬部隊渡過黃河,繼續前進。荀林父的部將根據這一形勢,分析進和退的得失利害關係,最後一致勸荀林父率兵渡河。  楚國軍隊想北上,到飲馬黃河時再回國。聽說晉軍已渡河,楚王想退兵返國。其寵臣伍參想戰,而令尹(官名)孫叔敖則不想戰,並說:“去年打陳國,今年攻鄭國,不是沒有戰爭。戰而不勝,您伍參的肉夠喫的嗎?”伍參說:“如果這次打勝了,就足見您孫叔敖沒有謀略了;不能戰勝,我的肉將在晉軍之手,還能喫得上嗎?”令尹轉車反旗,伍參對楚王說:“晉國現在從政的都是些新人,不能很好地執行命令;其副手先縠剛愎不仁,不肯聽從命令;他們的三個統帥(指中軍、上軍、下軍之首領)想統一行事也難以辦到,就是想聽從命令,也沒有統一的上級,大家聽誰的?這一仗,晉軍必敗。”楚莊王無奈只好命令令尹調轉戰車向北,駐紮於管地以待晉軍。

成語造句

他總是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這種剛愎自用的行爲導致他經常犯錯。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名叫鄭國。鄭國的國君鄭莊公去世後,他的兒子鄭昭公繼位。然而,鄭昭公的弟弟公子突卻有着勃勃的野心。 公子突的母親是宋國雍氏的女兒,雍氏在宋國很有勢力。於是,在宋國的支持下,公子突發動了叛亂,迫使鄭昭公逃離鄭國,自己登上了國君的寶座,稱爲鄭厲公。 鄭厲公繼位後,任用了祭仲爲太宰。祭仲是一個很有能力的大臣,但鄭厲公卻漸漸對他產生了猜忌。鄭厲公認爲祭仲權力過大,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便想要除掉他。 鄭厲公找來祭仲的女婿雍糾,讓他設計謀害祭仲。雍糾雖然答應了,但心中卻十分糾結,畢竟一邊是自己的岳父,一邊是國君。他的妻子察覺到了他的異樣,幾番詢問之下,雍糾不小心透露了這個陰謀。 祭仲得知此事後,十分憤怒,他果斷地採取行動,先下手爲強,處死了雍糾。鄭厲公得知計劃失敗,大罵雍糾:“謀及婦人,宜其死也。”隨後,鄭厲公被迫逃離鄭國。 鄭厲公就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他只相信自己的判斷,不聽取他人的意見,盲目地想要除掉祭仲,結果卻導致了自己的失敗和流亡。 在歷史的長河中,像鄭厲公這樣剛愎自用的人並不少見。他們往往自視甚高,固執己見,聽不進別人的勸告和建議。這樣的行爲,往往會讓他們陷入困境,甚至遭遇失敗。 西楚霸王項羽,也是一個典型的剛愎自用之人。他在楚漢相爭中,雖然有着強大的軍事力量,但卻因爲不聽從謀士的建議,多次錯失良機,最終落得個烏江自刎的悲慘結局。 剛愎自用的人,常常會因爲自己的盲目自信和固執,而忽視了周圍的情況和他人的智慧。他們不懂得集思廣益,不懂得合作與妥協,最終只能是自食其果。 我們應該從這些歷史故事中吸取教訓,要保持謙遜的態度,善於傾聽他人的意見和建議。不要被自己的偏見和固執所束縛,要學會用開放的心態去看待世界,去接納不同的觀點和想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避免重蹈剛愎自用者的覆轍。

剛愎自用-成語圖片

剛愎自用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