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怒穿冠
成語拼音
- fà nù chuān guān
發怒穿冠成語解釋
- 毛髮豎起的樣子。形容極度憤怒。同髮上衝冠”。
典故出處
- 三國·魏·曹植《鼙舞歌五首》之五張目決眥,發怒穿冠。”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聽聞此事,情緒激動得難以自控,簡直是發怒穿冠,讓人不禁心生畏懼。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國家名爲鄭國。鄭國有一位大臣名叫子陽,他性格剛猛,權勢頗大。
當時,鄭國國內局勢並不穩定,社會上存在着諸多問題和矛盾。子陽在處理政務時,常常憑藉自己的權勢和脾氣行事,很少會耐心傾聽他人的意見。
有一次,子陽在朝堂上與其他大臣因爲一項政策產生了激烈的爭論。對方大臣提出了較爲溫和且合理的建議,然而子陽卻完全聽不進去,他固執己見,認爲自己的想法纔是正確的。隨着爭論的加劇,子陽的情緒愈發激動,他的怒火逐漸升騰起來。
在憤怒之下,子陽完全失去了理智,他怒髮衝冠,對着那位大臣大聲斥責,絲毫不顧及對方的顏面和感受。整個朝堂都被他的怒氣所籠罩,其他大臣們都噤若寒蟬,不敢再多說一句話。
子陽的這種行爲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和擔憂。一些有識之士認爲,他如此暴躁易怒,難以冷靜地處理國家大事,長此以往,必定會給鄭國帶來不良的後果。而子陽卻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依舊我行我素。
隨着時間的推移,鄭國的局勢變得越來越動盪。子陽的剛愎自用和易怒的性格使得他在處理政務時不斷出現失誤,國家也因此陷入了困境。最終,鄭國在諸多問題的困擾下逐漸走向衰落。
從子陽的故事中可以看出,“發怒穿冠”的情緒往往會讓人失去理智和判斷力,做出錯誤的決策和行爲。正如《論語》中所云:“忿思難。”當我們憤怒時,應該學會剋制自己的情緒,保持冷靜和理智,以避免因一時衝動而帶來不可挽回的後果。在面對問題和分歧時,我們應該以平和的心態去溝通和交流,尊重他人的意見和想法,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發怒穿冠-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