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哺之情
成語拼音
- fǎn bǔ zhī qíng
反哺之情成語解釋
- 比喻子女長大奉養父母,報答恩情。
典故出處
-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部》慈鳥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可謂慈孝矣。”
成語典故
- 他按月把錢寄給鄉下的母親,好讓母親從這反哺之情中來體會兒子對她的孝心。
成語造句
- 爲人子女應當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時刻懷有反哺之情,努力報答他們的辛勤付出。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寧靜的小村莊,村子裏住着一位名叫李順的年輕人。
李順自幼家境貧寒,但他卻十分勤勞善良且孝順。他的父母爲了養育他,含辛茹苦,日夜操勞。隨着時間的推移,李順的父母漸漸老去,身體也越來越虛弱。
李順看在眼裏,疼在心裏。他每天起早貪黑地勞作,只爲了能讓父母過上更好的生活。他會把自己在田裏收穫的最好的糧食先給父母享用,自己則喫着粗茶淡飯。每當父母生病時,他總是細心地照顧,毫無怨言。
有一次,父親生了一場重病,臥牀不起。李順四處求醫問藥,不辭辛勞地照顧父親。他每天爲父親熬藥、餵飯、擦拭身體。儘管生活的壓力讓他疲憊不堪,但他從沒有一刻想要放棄。他知道,父母爲他付出了太多,現在是他回報父母的時候了。
周圍的鄰居們看到李順的孝順,都紛紛稱讚他。有人對他說:“李順啊,你真是個難得的孝子。”李順總是微笑着說:“父母生我養我,我做這些都是應該的。”
就這樣,李順用自己的行動詮釋着對父母的反哺之情。他的故事也在村子裏流傳開來,成爲了人們口中的佳話。
在歷史的長河中,像李順這樣有反哺之情的人還有很多。比如古代的子路,他爲了讓父母能喫到米飯,不惜從百里之外背米回家。這些人的行爲都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
反哺之情,是一種深深的感恩之情,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它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給予,更是精神上的關懷和陪伴。在當今社會,我們也應該傳承和發揚這種美德,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光,用我們的愛和關心去回報他們的養育之恩。因爲,父母的愛是無私的,而我們的反哺之情則是對這份愛的最好迴應。讓我們都能像李順一樣,用實際行動去表達我們對父母的反哺之情,讓這份愛永遠延續下去。
反哺之情-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