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馬後炮

成語拼音

fàng mǎ hòu pào

放馬後炮成語解釋

比喻事情已過去才發議論。

典故出處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29回人已死了,在這裏放馬後炮,可是遲了。”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事情都已經結束了,你纔在這說應該如何如何,這純粹是放馬後炮。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戰場上,有一位名叫張華的將軍。 當時,張華所率領的軍隊與敵軍正在進行一場激烈的戰鬥。雙方僵持不下,局勢十分緊張。張華的副將李猛向他提議了一個作戰計劃,認爲可以出其不意地攻擊敵軍的薄弱之處,從而打破僵局取得勝利。然而,張華卻猶豫不決,他擔心這個計劃過於冒險,可能會導致己方陷入困境。 就在張華還在思考的時候,敵軍突然發動了猛烈的攻擊,張華的軍隊一時間有些措手不及,開始出現了敗退的跡象。李猛再次焦急地催促張華採取他之前提議的計劃,但張華依然未能下定決心。 戰鬥持續進行着,張華的軍隊逐漸陷入了更加不利的境地。終於,張華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他決定採納李猛的計劃。然而,此時已經有些晚了,敵軍已經有所防備,這個計劃實施起來變得異常艱難。 儘管士兵們奮力拼殺,但最終還是沒能挽回敗局。戰後,張華懊悔不已,他開始埋怨自己當初沒有果斷地採納李猛的計劃。而這時,一些士兵也開始私下議論,說張華這是在放馬後炮,如果一開始就果斷行動,也許結果就會不一樣。 在歷史上,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就如同三國時期的袁紹,在官渡之戰中,謀士田豐曾多次給他提出正確的建議,但袁紹卻猶豫不決,未能及時採納。等到失敗後,他才懊悔不已,卻已經無濟於事。 放馬後炮這個成語,就是用來形容那些在事情已經發生之後,才發表一些看似明智但實際上已經毫無意義的言論或採取一些爲時已晚的行動。它提醒着人們,在面對重要決策和關鍵時刻時,要有果斷的勇氣和敏銳的洞察力,不能等到事情已經無法挽回纔去懊悔和指責。只有當機立斷,才能避免成爲那個只會放馬後炮的人,從而在各種挑戰和機遇中把握主動,取得更好的成果。

放馬後炮-成語圖片

放馬後炮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