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而治之

成語拼音

fēn ér zhì zhī

分而治之成語解釋

①分別治理。②利用手段使國家、民族或宗教等產生分裂,然後對其進行控制和統治。

典故出處

清·俞樾《羣經平議·周官二》巫馬下士二人醫四人”凡邦之有疾病者,痟瘍者造焉,則使醫分而治之,是亦不自醫也。”

成語典故

維護國與國之間友愛關係,互利與和平事業,反對民族奴役,反對分而治之的策略。★宋慶齡《人民團結起來是不可戰勝的》

成語造句

在處理團隊內部的矛盾時,我們不能盲目地分而治之,而應尋找根源,從整體上解決問題。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龐大帝國中,存在着多個不同的民族和地域。由於疆域遼闊,管理起來十分困難。 當時的皇帝面臨着諸多挑戰,不同地區時常發生紛爭和叛亂,這讓帝國的統治陷入了危機之中。皇帝和他的大臣們經過深思熟慮,決定採用一種新的策略來應對這種複雜的局面。 他們開始將帝國劃分爲若干個相對較小的區域,每個區域都派遣官員進行專門管理。這些官員擁有一定的自主權,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政策和措施。通過這種方式,原本紛繁複雜的問題被分解成了一個個相對容易處理的小問題。 在實施這種“分而治之”的策略後,效果逐漸顯現出來。一些小的矛盾和衝突在當地官員的及時處理下得到了化解,不再像以前那樣容易蔓延和擴大。各個區域也能夠根據自身的特點和需求來發展經濟和文化,整個帝國的局勢開始穩定下來。 例如,在某個邊境地區,經常受到外族的侵擾。當地的官員根據實際情況,採取了加強軍事防禦、與外族進行談判等多種措施,成功地維護了地區的安全和穩定。而在另一個農業發達的地區,官員們則着重發展農業生產,提高了當地百姓的生活水平。 然而,這種策略也並非沒有弊端。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區域的官員開始權力膨脹,甚至出現了一些割據的苗頭。皇帝和朝廷不得不採取措施來加強對這些官員的監督和控制,以防止局面失控。 歷史上,類似的“分而治之”策略被多次運用。比如在某些朝代,爲了管理遼闊的邊疆地區,會設立藩鎮等機構,給予一定的權力和自治權,以維持邊疆的穩定。但如果控制不當,也容易引發內亂和分裂。 總之,“分而治之”是一種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產生的策略,它既有其積極的一面,能夠提高管理效率和解決問題的針對性;同時也存在着潛在的風險,需要謹慎運用和不斷調整,以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在面對複雜多樣的情況時,我們需要全面考慮各種因素,權衡利弊,才能更好地做出決策和選擇。

分而治之-成語圖片

分而治之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