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人可靠的38个成语

形容人可靠的38个成语

以下这些成语都可以用来形容人可靠:

诚心诚意

成语拼音

chéng xīn chéng yì

成语解释

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典故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开心见诚,无所隐伏。”

成语典故

贾府的远房亲戚刘姥姥见女儿女婿的生活十分艰难,就亲自带着外孙板儿到贾府告援。她先去拜见贾府管家周瑞妻子,周瑞妻子猜着她的来意,说:“姥姥你放心。大远的诚心诚意来了,岂有个不教你见个真佛去的呢。”于是带她去见王夫人及王熙凤。

成语造句

他做任何事情都是真心实意,就像对待朋友总是诚心诚意,让人感到十分温暖和可靠。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李明的年轻人,他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李明为人善良、勤劳,但家境贫寒。 一天,村庄附近的山上出现了一只凶猛的野兽,经常下山袭击村民的家畜,给大家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损失。村民们纷纷想办法要除掉这只野兽,可是都没有成功。李明看到村民们的苦恼,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难题。 他开始四处寻找能够制服野兽的方法,并且诚心诚意地向村里的长辈们请教。有些长辈看到他如此真诚,便给他提供了一些建议和经验。李明认真地听取每一个人的话,仔细地思考和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李明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准备制作一些陷阱,利用食物来引诱野兽进入陷阱。于是,他每天起早贪黑,诚心诚意地去寻找合适的材料,精心制作陷阱。 在设置陷阱的过程中,李明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有时候陷阱会被野兽发现而避开,有时候材料不够需要他去更远的地方寻找。但是李明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他始终保持着那份诚心诚意,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 终于,在一个夜晚,那只凶猛的野兽落入了李明的陷阱。李明和村民们齐心协力,成功地将野兽制服,从此村庄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和安宁。 村民们对李明充满了感激之情,纷纷称赞他的勇敢和坚持。而李明却只是笑笑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只要我们诚心诚意地去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从此,李明的故事在村庄里流传开来,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诚心诚意的力量,也让人们明白了,只要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就如同《中庸》中所记载的“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李明以他的至诚之心,尽显其能,为村民们带来了福祉。在生活中,我们也应如李明这般,以诚心诚意待人处事,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兢兢业业

成语拼音

jīng jīng yè yè

成语解释

兢兢:形容小心谨慎;业业:畏惧的样子。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典故出处

《诗经·大雅·云汉》:“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成语典故

东晋时期荆州官吏陶侃,他勤于政事,处理政务从不拖延,对下属的赌博及贪小便宜的行为严惩不贷。他主张勤俭节约,经常将造船的木屑留作冬天雪地吸潮用,将造船剩下的竹屑、竹枝制成钉子再造船,对待工作真是兢兢业业。

成语造句

他对待工作十分认真,始终保持兢兢业业的态度,从不会敷衍了事。

成语故事

商朝时期,有一位名叫祖乙的君主。祖乙即位后,决心要重振商朝,让国家变得繁荣昌盛。 他日夜操劳,思考着如何治理国家,制定各种政策和措施。为了了解民间的情况,他经常微服私访,深入百姓之中,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 祖乙对农业十分重视,他亲自督促农民们辛勤耕作,兴修水利,确保农田得到充足的灌溉。在他的努力下,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在处理政务方面,祖乙也是一丝不苟,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和决策。他广泛听取大臣们的意见,权衡利弊后再做出明智的选择。他还加强了对军队的训练和管理,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以保卫国家的安全。 祖乙的兢兢业业感染了身边的大臣和百姓们,大家都纷纷效仿他,努力工作,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他的治理下,商朝逐渐恢复了往日的辉煌,国家变得富强起来,人民生活也更加安居乐业。 《尚书·皋陶谟》中曾记载:“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这句话正是对祖乙这种兢兢业业、勤勉治国精神的真实写照。正是因为有了祖乙这样的君主,商朝才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兢兢业业”这个成语也流传了下来,成为了形容人们做事认真负责、勤勉努力的经典词汇。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也应该学习祖乙这种兢兢业业的精神,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情,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而不懈奋斗。

脚踏实地

成语拼音

jiǎo tà shí dì

成语解释

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典故出处

宋·邵雍《邵氏闻见前录》卷十八:“公尝问康节曰:‘某何如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

成语典故

司马光,字君实,夏县涑水乡人,人称涑水先生。他是宋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就是他主编的。这部巨著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司马光青年时代就喜好研究历史,读过不少史书。宋英宗时,他受命主编《通鉴》,前后十九年中,无时无刻不在努力钻研,专心写作。他的工作态度十分严谨,对许多章节都做了反复修改。全书编成时,共二百九十四卷,另有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包括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宋神宗将这部书定名为《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三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京师,住在洛阳独乐园。这段时间里,他常与邵雍一起聚谈闲游。有一次,司马光问邵雍:“你看我这个人怎么样?”邵雍回答说:“君实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啊!”。

成语造句

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不能好高骛远,而应该脚踏实地。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叫李明。 李明生活在一个普通的村庄里,他生性聪颖,但却有些浮躁,总是急于求成。一天,村里来了一位智慧的长者,他看出了李明的问题,便决定引导他走上正确的道路。 长者对李明说:“孩子,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李明好奇地听着。长者说:“从前有一个年轻人,他渴望成功,想要快速地获取财富和荣誉。他看到别人做生意赚了钱,就立刻投身其中,可是他没有认真去了解市场和经营之道,结果生意失败了。然后他又看到别人在官场得意,又匆忙去追求仕途,然而他缺乏耐心和积累,最终也没能取得什么成就。” 李明听后若有所思,长者继续说道:“成功没有捷径,我们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去努力。就像种地的农夫,他们需要精心耕耘每一寸土地,播下种子,耐心等待收获。” 李明深受启发,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从此,他不再盲目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目标,而是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各种技能。他努力钻研农耕知识,每天都亲自到田地里劳作,从播种到灌溉,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的农田获得了丰收,他不仅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还能帮助村里的其他人。他的踏实和努力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赞扬。 后来,村里遭遇了一场自然灾害,很多房屋受损。李明毫不犹豫地带领大家一起重建家园。他白天干活,晚上则研究如何让房屋更加坚固。在他的带领下,村庄很快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经过这些事情,李明深刻地明白了脚踏实地的重要性。他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 多年后,李明成为了村里最受尊敬的人。他的故事也在周边地区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教育孩子的典范。人们都说:“我们要像李明一样,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李明一样,摒弃浮躁,实实在在地去努力,去付出。正如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金石为开

成语拼音

jīn shí wèi kāi

成语解释

金石:金属和石头,比喻最坚硬的东西。连金石都被打开了。形容一个人心诚志坚,力量无穷。

典故出处

汉·刘向《新序·杂事四》:“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况人心乎?”

成语典故

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喜欢打猎,他的箭法特别准,经常带回很多猎物。一天傍晚他与弟弟上山打猎,看到一只老虎,李广拔箭就射,正中虎身。上前一看,原来是一块虎形石,他拔箭再射都没射进。扬雄评论说:“至诚则金石为开。”。

成语造句

只要你有足够的诚意和坚持,相信总有一天能够金石为开,达成自己的目标。

成语故事

在汉朝时期,有一个名叫李广的将军。李广一生都在为国家征战,他勇猛无比,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 有一次,李广带领军队出征,在途中遇到了恶劣的天气,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士兵们都感到非常疲惫和恐惧。但是李广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鼓励士兵们要坚持下去,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克服困难。 在艰难的行军过程中,他们来到了一座大山前。这座山高耸入云,山势险峻,没有道路可以通行。士兵们都觉得这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纷纷建议李广绕道而行。但是李广却有着坚定的信念,他相信只要他们努力,就一定能够找到通过这座山的方法。 李广亲自带领士兵们寻找道路,他们沿着山脚仔细地探索着。经过几天几夜的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了一条隐蔽的小路。这条小路非常狭窄,只能容一个人通过,而且布满了荆棘和怪石。但是李广毫不犹豫地带头走了上去,士兵们也紧紧地跟在他的身后。 在通过这条小路的过程中,李广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危险。有时候他会被荆棘划伤,有时候他会被怪石绊倒,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用自己的勇气和毅力,感染着每一个士兵,让他们也变得坚强起来。 经过漫长的时间,他们终于成功地通过了这座大山。当他们走出山口的时候,士兵们都欢呼雀跃起来,他们对李广充满了敬佩和感激。 李广的这种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就如同金石一般坚硬。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任何困难都可以被克服。正是因为李广有着这样的品质,他才能够在战场上屡建战功,成为了汉朝的一位传奇将军。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李广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么艰难的局面,只要我们保持真诚和执着,就一定能够打开成功的大门。就像李广面对那座看似不可逾越的大山一样,只要我们有勇气去尝试,有毅力去坚持,最终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秉持着这种精神,相信自己,努力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彼岸。

开诚布公

成语拼音

kāi chéng bù gōng

成语解释

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典故出处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成语典故

“开诚布公”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人们把“开诚心,布公道”简为成语“开诚布公”,用来比喻诚意待人,坦白无私。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用。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帮助平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已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义的。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u)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当前锋。因为违反节制,失守街亭,诸葛亮严守军令状规定,忍痛杀了他。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已也为失守街亭等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罕见的。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军中。他一生清贫,并无什么产业留给后代。

成语造句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做到真诚相待,开诚布公地交流,这样才能建立深厚而稳固的关系。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忠诚备受尊敬。 当时,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他始终秉持着真诚和公正的态度。有一次,诸葛亮准备出兵北伐,他深知此次行动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出征前,他召集众将开会,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 诸葛亮毫无保留地将敌我形势进行了详细分析,他说:“如今局势复杂,我们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定能克服困难。我会以开诚布公之心对待各位,也希望大家能坦诚相待,为了国家的利益共同努力。”众将听后,无不为诸葛亮的真诚所打动,纷纷表示愿意全力追随。 在战场上,诸葛亮更是以身作则,对将士们关怀备至。他与将领们共同商议战术,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即使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他也不会轻易驳斥,而是认真思考其合理性。 有一位年轻的将领,起初对诸葛亮的一些决策有所疑虑,但诸葛亮并没有因此而怪罪他,反而耐心地与他交流,解释自己的想法和依据。最终,这位将领被诸葛亮的真诚和智慧所折服,全心投入到战斗中。 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开诚布公,使得蜀汉军队上下一心,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他的这种品质也深深影响了蜀汉的官员和百姓,大家都以他为榜样,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诸葛亮的开诚布公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所传颂。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和处理事务中,只有以真诚和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更好地实现目标和理想。这种开诚布公的精神,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老成持重

成语拼音

lǎo chéng chí zhòng

成语解释

老成:阅历多而练达世事;持重:做事谨慎。办事老练稳重,不轻举妄动。

典故出处

《汉书·韦元成传》:“守正持重,不及父贤,而文采过之。”《宋史·种师中传》:“师中老成持重,为时名将。”

成语典故

宋朝时期,金兵入侵中原,种师中奉诏迎敌,乘胜收复寿阳、榆次等地。金兵故意分散兵力,前方侦探上报朝廷认为是上好的出兵机会,老成持重的种师中认为这是敌人的阴谋,可君命难违,只好出兵,结果中了敌人的埋伏,全军覆没。

成语造句

他在处理事情时的那份沉稳和决断,充分展现出了他老成持重的一面,让人十分放心和信赖。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国家的边境时常受到外敌的侵扰,国内也因为各种矛盾而纷争不断。 在这个关键时刻,出现了一位名叫李忠的大臣。李忠自幼饱读诗书,对国家大事有着深刻的见解。他历经多年的官场生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当国家面临重大决策时,其他大臣们往往会因为急躁或者冲动而提出一些激进的方案。然而,李忠却总是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他会仔细地分析各种情况,权衡利弊,不会轻易被情绪左右。 有一次,边境发生了一场激烈的冲突,一些大臣们主张立刻派出大量军队进行回击,以显示国家的威严。但是李忠却站出来反对,他认为这样做可能会引发更大规模的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大的灾难。他建议先通过外交途径进行谈判,尽量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 在处理国内事务时,李忠也是如此。当一些改革措施引发争议时,他不会盲目地支持或者反对,而是会认真倾听各方的意见,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忠的稳重和睿智得到了国王和百姓的认可和尊重。大家都知道,只要有李忠在,国家的大事就能够得到妥善的处理。他就像国家的中流砥柱,稳定着局势。 正是因为李忠的老成持重,这个国家在艰难的时期依然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发展。他的故事也被人们传颂开来,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历史上,像李忠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他们以自己的稳重和智慧,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局势时,他们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干扰,以最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他们的行为和品质,体现了老成持重这个成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老成持重强调的是一个人在经历岁月的磨砺和经验的积累后,所表现出的沉稳、冷静和可靠。这种品质在任何时代、任何领域都是非常宝贵的,它能够帮助人们做出明智的决策,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老成持重,学会在遇到问题时不急躁、不冲动,而是冷静思考,权衡利弊,以更加成熟和稳重的方式处理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取得更大的成就。

披肝沥胆

成语拼音

pī gān lì dǎn

成语解释

披:披露;沥:往下滴。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也形容非常忠诚。

典故出处

唐·黄滔《启裴侍郎》:“沾巾堕睫,沥胆披肝,不在他门,誓于死节。”宋·司马光《体要疏》:“虽访问所不及,犹将披肝沥胆,以效其区区之忠。”

成语典故

东汉时期,曹操率20万大军围攻徐州的刘备,刘备兵败投靠了袁绍,关羽带刘备的两位夫人陷于曹营,关羽帮曹操杀了袁绍的名将颜良与文丑。袁绍气得要杀刘备,刘备修书给关羽。关羽回信说一定要披肝沥胆为刘备效劳,于是过五关斩六将回到刘备身边。

成语造句

他为了公司的发展,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对领导和同事更是披肝沥胆,毫无保留地付出自己的精力和智慧。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战乱时期,有一位名叫李义的将军。 李义出身贫寒,但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智谋,在军中逐渐崭露头角。当时国家正面临着外敌的频繁入侵和内部的纷争,局势十分危急。 一次,敌军大规模来袭,李义所在的部队被派往前线迎敌。在激烈的战斗中,李义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毫不畏惧生死。他带领着士兵们一次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为保卫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朝廷中却有一些奸臣,他们嫉妒李义的功绩,不断地在皇帝面前进谗言,试图陷害他。皇帝开始对李义产生了怀疑,但李义却毫不知情。 在一次关键的战役中,李义的军队陷入了困境。敌军人数众多,且装备精良,李义的部队渐渐难以支撑。就在这危急时刻,李义没有丝毫退缩,他依然坚定地指挥着士兵们战斗,决心与敌人决一死战。 此时,他的一位心腹将领对他说:“将军,如今局势对我们极为不利,不如暂且撤退,保存实力。”李义却正色道:“吾身为将军,当以国家和百姓为重,岂可为了一己之私而退缩?我定当全力以赴,与敌军拼死一战,哪怕战死沙场,也在所不惜!” 最终,经过艰苦的战斗,李义带领着士兵们成功突围。这场战役让李义的名声更加响亮,但他也因此成为了奸臣们的眼中钉。 面对奸臣的不断陷害,李义始终保持着对国家的忠诚。他多次上书皇帝,阐明自己的忠心和报国之志,并且毫无保留地指出奸臣的阴谋。他的行为可谓是披肝沥胆,只为了国家的安宁和百姓的幸福。 尽管历经磨难,但李义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他的忠诚和勇敢最终打动了皇帝,皇帝认清了奸臣的真面目,恢复了李义的名誉和地位。李义继续为国家效力,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义的故事被人们传颂了下来,他披肝沥胆的精神也激励着后人,让人们明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为了自己所珍视的一切,不惜付出一切代价。正如《史记》中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义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忠诚和勇敢的真谛,他的精神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

推心置腹

成语拼音

tuī xīn zhì fù

成语解释

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心待人。

典故出处

《后汉书·光武帝本纪》:“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

成语典故

西汉未年,王莽篡政,引起天下大乱,各地农民纷纷起义,群雄讨莽。公元23年初,刘玄被立为天子,刘秀任偏将军。王莽多次派兵攻打刘玄。在这些战斗中,刘秀屡立战功,被刘玄封为“萧王”。同时,刘秀与另一草莽英雄王郎也曾在今河北省中南部的滹沱河、滏阳河流城征战多年。打了不少胜仗。公元24年秋,刘秀率兵攻打民起义军于邬(今河北束鹿县东南),大破之,封降兵渠帅为列候。但降者并不很放心,担心刘秀是否出于真意。刘秀获悉这一情况后,为使其放心,便采用安抚之计,下令降者各归其本部统领其原来的兵马,刘秀本人则轻骑巡行各部,无丝毫戒备之意。这样一来,降者都信以为真了,只听他们经常三三两两地在一起低语:“萧王推已之红心,置他人之腹中,我们还担心什么?还不为他打天下,出力吗。”《后汉书·光武皇帝本纪》里的原话是:“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报死乎!”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将“推赤心置人腹中”句概括为“推心腹”成语,以喻真心待人之意。

成语造句

朋友之间应该真诚相待,互相倾诉时能够推心置腹,这样的友谊才会更加深厚和长久。

成语故事

在汉朝末年,局势动荡不安,群雄并起。刘秀经过一番艰苦的征战,逐渐崭露头角。 当时,刘秀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萧王,他勇猛善战,为刘秀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随着势力的扩张,刘秀不得不面对诸多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 在刘秀的阵营中,有一些将领对萧王产生了疑虑和猜忌。他们担心萧王势力过大,会对刘秀的统治构成威胁。刘秀深知这些将领的心思,但他也清楚萧王的忠诚和才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秀决定亲自找萧王谈话。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刘秀将萧王请到自己的营帐中,两人相对而坐。刘秀诚恳地看着萧王,开始推心置腹地与他交流。 刘秀回忆起他们一同经历过的艰难岁月,那些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时光。他对萧王说:“吾与将军,自起兵以来,患难与共,情同手足。如今局势虽稍定,但仍需我们齐心协力,共同成就大业。我深知将军之忠诚和才干,绝无半点猜疑之心。” 萧王听了刘秀的话,深受感动。他也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忠心,表示愿意一如既往地为刘秀效力。 刘秀接着说:“众人对将军有所疑虑,实乃人之常情。但我希望将军能明白,我对将军是绝对信任的。我相信将军不会辜负我的信任,会与我共同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江山。” 萧王感激涕零,他起身向刘秀行礼,表示自己绝不背叛。从此,刘秀和萧王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无间,他们携手并肩,继续为统一天下而努力。 刘秀这种推心置腹的做法,不仅消除了内部的猜疑和矛盾,也让手下的将领们更加忠心耿耿。在他的领导下,汉军逐渐强大起来,最终平定了天下,建立了东汉王朝。 而“推心置腹”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开来,用来形容真心诚意地对待他人,毫无保留地交流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领导者都懂得运用推心置腹的策略,来凝聚人心,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就如同刘秀一样,以真诚和信任赢得了下属的忠心和拥护,共同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信誓旦旦

成语拼音

xìn shì dàn dàn

成语解释

信誓:表示诚意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誓言说得真实可信。

典故出处

《诗经·卫风·氓》:“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卫国淇水边住着一个被丈夫遗弃的女子,他年轻天真漂亮。一个奸诈男子看中她,甜言蜜语向她求婚,信誓旦旦地表示要与她白头偕老。秋后,他们结为夫妻。丈夫违背先前的诺言,占有她的财物,并无情地抛弃了她。

成语造句

他之前信誓旦旦地说会完成任务,结果却什么都没做到。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卫国的青年,名叫氓。他在集市上偶然遇到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两人目光交汇的瞬间,氓便对这位女子心生爱意。 氓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女子的生活中,对她展开了热烈的追求。他信誓旦旦地向女子许下了许多美好的承诺,说会一生一世对她好,会给她幸福安稳的生活。女子被氓的真诚和热情所打动,渐渐陷入了爱情之中。 他们的感情日益深厚,最终决定结为夫妻。然而,婚后的生活却并不如女子想象中的那般美好。氓开始逐渐显露出他懒惰和暴躁的一面,不再像当初追求她时那样温柔体贴。 随着时间的推移,氓对女子的态度越来越差,他时常对女子发脾气,甚至还会动手打她。女子感到无比的痛苦和失望,她想起了氓曾经信誓旦旦的那些承诺,心中满是悲哀。 女子回想起当初氓追求她时的情景,那些信誓旦旦的话语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但如今却已物是人非。她意识到自己被氓的花言巧语所蒙蔽,错信了他的承诺。 面对这样的生活,女子没有选择默默忍受,她决定离开氓,重新寻找自己的生活。尽管这意味着她要放弃曾经拥有的一切,但她明白,继续留在氓身边只会让自己更加痛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那些信誓旦旦的承诺,尤其是在感情中。真正的爱情是需要用行动来证明的,而不是仅仅靠言语。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面对困境时勇敢地做出选择,不要被过去的错误所束缚,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正如《诗经·氓》中所描述的那样:“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让我们以史为鉴,在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虚假的表象所迷惑。

一言九鼎

成语拼音

yī yán jiǔ dǐng

成语解释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典故出处

《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成语典故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成语造句

他平时为人正直,做事靠谱,所以在大家心中很有威望,说出的话也能一言九鼎。

成语故事

在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崛起,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当时赵国的蔺相如因完璧归赵一事,被赵王封为上大夫。 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赵王十分害怕秦国的威势,但又不得不去。蔺相如便陪同赵王前往。在宴会上,秦王依仗自己的强大,屡次对赵王进行羞辱。蔺相如毫不畏惧,挺身而出,用他的智慧和勇气一次次维护了赵王的尊严。 渑池之会后,赵王回到赵国,对蔺相如更是倍加赞赏,封他为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心中不服,认为自己身为赵国的大将,久经沙场,战功赫赫,而蔺相如仅凭口舌之利就爬到了自己头上,于是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此事后,便尽量避免与廉颇见面。他的门客们对此感到不理解,纷纷询问缘由。蔺相如说:“秦王那样强大,我都敢在他的朝廷上斥责他,难道我会怕廉颇将军吗?只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发兵攻打赵国,就是因为有我和廉颇将军两人在。若我们两人不和,就会给秦国可乘之机。我之所以对廉颇将军退让,是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面,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面啊。” 蔺相如的这番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深感羞愧。他意识到自己的狭隘和蔺相如的宽广胸怀。于是,廉颇亲自脱去上衣,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上请罪。他对蔺相如说:“我是个粗野卑贱的人,没想到先生您如此宽容大量,我真是无地自容啊!”蔺相如赶忙扶起廉颇,两人从此结为刎颈之交。 此后,蔺相如和廉颇齐心协力,共同保卫赵国,使得赵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了稳定和安宁。而蔺相如一言九鼎的风范,以及他为了国家利益而不惜放下个人恩怨的高尚品德,也成为了千古佳话,被后人传颂和敬仰。在历史的长河中,像蔺相如这样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先的人,始终闪耀着光芒,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无数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守正义,顾全大局。 这正是“一言九鼎”的力量,它不仅仅是言语上的分量,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的体现,一种能够为了更高的目标和更伟大的利益而舍弃个人成见的胸怀和气度。

一诺千金

成语拼音

yī nuò qiān jīn

成语解释

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典故出处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成语典故

出处:《史记 季布来布列传》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李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成语造句

他为人处世十分靠谱,只要是他答应的事情,无论多么困难都会做到,真可谓是一诺千金。

成语故事

在秦朝末年,有一个名叫季布的人。季布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特别讲信用。 当时楚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意思是说,就算得到一百斤黄金,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个承诺。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他多次为项羽出谋划策,让刘邦吃了不少苦头。刘邦对季布恨之入骨,在项羽失败后,刘邦下令悬赏千金捉拿季布,并下令谁敢窝藏季布就要治罪。 季布为了躲避刘邦的追捕,不得不四处躲藏。他先躲到了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中。周家对他说:“如今皇帝捉拿你非常紧急,追踪搜查就要到我家来了,将军您能够听从我的话,我才敢给您献个计策;如果不能,我情愿先自杀。”季布答应了他。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把他和几十个奴仆一同卖给了鲁地的朱家。 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买了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他还告诫他的儿子说:“田间耕作的事,都要听从这个佣人的吩咐,一定要和他吃同样的饭。”朱家便乘坐轻便马车到洛阳去了,拜见了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喝了几天酒,朱家乘机对滕公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追捕他这么急迫?”滕公说:“季布多次替项羽窘迫皇上,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抓到他。”朱家说:“您看季布是个怎样的人呢?”滕公说:“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朱家说:“做臣子的各为自己的主人效力,季布为项羽效力,这是他的职责。项羽的部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掉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因为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这会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心胸不宽广啊!再说凭着季布的贤能,汉王朝追捕又如此急迫,如果他向北逃到匈奴或者向南逃到越地去,岂不是会成为汉王朝的一个大患吗?您为什么不向皇上说明这些道理呢?” 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便答应了朱家。滕公等待机会,果然按照朱家的意思向刘邦奏明。刘邦听了滕公的话,便赦免了季布。后来季布还被刘邦任命为郎中。 季布凭借着自己的诚信和才能,最终获得了刘邦的认可和重用。他一诺千金的故事也流传了下来,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一个信守承诺的人,即使在困境中,也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帮助,最终获得成功。诚信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言信行果

成语拼音

yán xìn xíng guǒ

成语解释

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同“言必信,行必果。”

典故出处

梁启超《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发端及其略传》:“正直谨严,言信行果。”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陈国闲居无事,与弟子讨论修身之事。孔子认为做“士”要做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三好,士分三类:“不辱君命,为国效力;孝悌兼备,乡邻模范;言信行果,千金一诺。”。

成语造句

他做事向来有始有终,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会做到,真正做到了言信行果。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诸侯国叫卫国。卫国的国君卫灵公虽然有些缺点,但他非常重视诚信和言行一致。 在卫国的朝堂上,有一位大臣名叫史鱼。史鱼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他常常提醒卫灵公要重视品德修养,以诚信治国。 有一次,卫灵公决定要修建一座豪华的宫殿,但是这个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会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史鱼得知后,立刻进宫劝谏卫灵公,他诚恳地说:“国君,我们应该以民为本,注重实际的利益,而不是追求表面的奢华。如果我们现在强行修建宫殿,会让百姓生活困苦,也会失去他们的信任。”然而,卫灵公并没有听取史鱼的建议,仍然坚持要修建宫殿。 史鱼感到非常失望,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他知道,作为一名臣子,他有责任维护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于是,他决定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诚信的重要性。 史鱼开始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在朝堂上还是在生活中,他都做到言出必行,行必有果。他处理政务公正无私,对待百姓和蔼可亲。他的行为渐渐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信任,也让卫灵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卫灵公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停止了宫殿的修建,并且开始重视百姓的生活。他还对史鱼的忠诚和正直表示赞赏,并且给予了他更高的职位和权力。 史鱼用自己的言信行果,不仅改变了卫灵公的想法,也为卫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故事在卫国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言信行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史鱼一样,做到言行一致,信守承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无论是在个人交往中,还是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都应该坚守诚信原则,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名人志士都以言信行果为准则,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例如,商鞅变法时“徙木立信”,通过实际行动让百姓相信他的改革决心,从而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而那些不讲诚信、言行不一的人,往往会遭到人们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 让我们都以史为鉴,努力培养言信行果的品质,用诚信和行动去书写自己的人生篇章。

言听计从

成语拼音

yán tīng jì cóng

成语解释

听:听从。什么话都听从,什么主意都采纳。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

典故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成语典故

楚汉相争时期,齐王韩信一举击败项羽的20万大军,项羽派谋士武涉去劝韩信亲近他,与刘邦为敌或者自己称王、三分天下,告诉他一旦项王失败,下一个就轮到韩信了。韩信说:“汉王十分信任我,对我言听计从,我不能失道义。”。

成语造句

他对他的导师非常尊敬,在学术研究上几乎对导师言听计从。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诸侯国中,有一位年轻而有抱负的君主叫做卫鞅。卫鞅自幼聪慧好学,对国家的治理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宏伟的抱负。 当时,这个诸侯国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等。卫鞅深知要改变现状,必须进行大胆的改革。他四处奔走,向君主进言自己的改革主张。 而这位诸侯国的君主一开始对卫鞅的话半信半疑,但卫鞅凭借着自己的真诚和对局势的深刻分析,逐渐赢得了君主的信任。君主决定给予卫鞅一个机会,让他尝试实施自己的改革计划。 卫鞅得到君主的支持后,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各项改革措施。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涉及土地制度、税收、军事等多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君主对卫鞅可谓是言听计从,几乎完全按照他的建议和计划来执行。 然而,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许多贵族和旧势力因为自身利益受损,对卫鞅的改革进行强烈抵制和反对。他们在君主面前不断进谗言,试图动摇君主对卫鞅的信任。但君主始终坚定地站在卫鞅一边,不为所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卫鞅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国家的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军事力量也日益强大。百姓们过上了更加安稳和富足的生活,对卫鞅和君主充满了感激之情。 而君主也因为自己当初对卫鞅的言听计从而收获了巨大的回报,国家变得富强昌盛,他的统治也更加稳固。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段故事被人们传颂不衰,成为了一个典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有着卓越的才能和正确的见解时,作为领导者应该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做到言听计从。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推动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在追求真理和进步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但只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正如卫鞅和那位君主一样,他们的合作和相互信任,成就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安如磐石

成语拼音

ān rú pán shí

成语解释

磐石大石头。如同磐石一般安然不动。形容非常稳固。

典故出处

《荀子·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磐石,寿于旗翼。”

成语典故

立宪国皇室所以安如磐石,道皆在是也。★清·梁启超《责任内阁释义》

成语造句

不管外界如何风云变幻,他对理想的坚守始终不变,内心安如磐石。

成语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国家名叫卫国。卫国曾经有一位非常贤明的君主,他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在这个国家的边境,有一座坚固的城池。这座城池的城墙高大厚实,犹如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城中的百姓们安居乐业,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然而,有一天,邻国的军队突然对卫国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他们气势汹汹地冲向这座边境城池,企图一举攻破它。 卫国的士兵们奋起抵抗,他们依托着坚固的城墙,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尽管敌人的进攻非常凶猛,但城墙就像一块安如磐石般的存在,稳稳地守护着城中的百姓。 在战斗的过程中,卫国的君主亲自来到前线,鼓舞士气。他对士兵们说:“我们的城池坚如磐石,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就一定能够抵御敌人的进攻。”士兵们听了君主的话,信心倍增,更加顽强地抵抗敌人。 经过数日的激战,邻国的军队始终无法攻破这座城池。他们的士气逐渐低落,而卫国的士兵们则越战越勇。 最终,邻国不得不选择撤退。卫国成功地保卫了自己的国家和百姓。这场战争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坚固的城池就如同安如磐石一般,是国家和百姓的重要保障。 在历史的长河中,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在古代的罗马帝国,他们也建造了许多坚固的城池,以抵御外敌的入侵。这些城池不仅是军事防御的重要设施,更是国家稳定和繁荣的象征。 而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也有许多关于城池保卫战的故事。那些坚固的城池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保护了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安如磐石这个成语,正是从这些历史故事中演变而来。它形容的是像石头一样安稳不动,不可动摇。无论是在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还是个人的信念和决心方面,都可以用安如磐石来形容那种坚定不移的状态。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像那座坚固的城池一样,保持坚定的信念,不屈不挠,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就如同卫国的百姓和士兵们,凭借着坚固的城墙和顽强的斗志,成功击退了敌人的侵略,保卫了自己的家园。

抱诚守真

成语拼音

bào chéng shǒu zhēn

成语解释

抱存在心里。志在真诚,恪守不违。

典故出处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上述诸人,其为品性言行思惟,虽以种族有殊,外缘多别,因现种种状,而实统于一宗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无论面对何种诱惑,我们都应该像那些坚守道德底线的人一样,抱诚守真,以真诚和正直对待他人和自己。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李信的年轻人。 李信生活在一个商业繁荣的小镇上,这里的人们大多精明且善于算计。然而,李信却与众不同,他为人诚恳,信守承诺,内心始终秉持着一份真诚与正直。 有一次,李信与一位商人达成了一笔生意。按照约定,李信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供一批货物。然而,就在交货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李信的货物在运输途中遭遇了严重的损坏。这让李信陷入了困境,因为他知道如果不能按时交货,不仅会让自己名誉受损,还可能会给对方带来巨大的损失。 许多人都劝李信想办法推脱责任,或者用一些次品来充数。但李信坚决不同意,他说:“我既然答应了别人,就一定要做到,这是我的原则。”于是,李信四处奔波,想尽办法筹集资金重新采购货物。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在最后期限内准备好了高质量的货物并按时交给了商人。 商人得知了事情的经过后,对李信的诚信大为赞赏。从此,商人与李信成为了亲密的合作伙伴,并且还将李信的事迹广为传播。渐渐地,李信的名声越来越响亮,大家都知道有一个抱诚守真的人叫李信,都愿意和他做生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信的生意越做越大,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他依然以真诚和诚信对待每一个人,每一笔生意。在那个充满利益与算计的时代,李信就像一股清流,让人感到温暖和信任。 正如《礼记》中所说:“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李信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抱诚守真的含义,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佳话,激励着更多的人坚守诚信,追求真诚与正直。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抱诚守真都是一种无比珍贵的品质,它能够为我们赢得尊重、信任和成功,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实和长远。

表里如一

成语拼音

biǎo lǐ rú yī

成语解释

表外表;里内心。表面和内心象一个东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

典故出处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首尾周密,表里一体。”《朱子全书·论语》行之以忠者,是事事要着实,故某集注云‘以忠,则表里如一。’”

成语典故

我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郭沫若《屈原》第四幕

成语造句

他做人做事,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坚守原则,从不让自己的行为违背内心的想法,真正做到了表里如一。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位名叫李信的年轻人。他自幼勤奋好学,心地善良,为人正直。 李信的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却从不抱怨,总是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他平日里乐于助人,对待邻里乡亲都非常友善和热情。无论谁遇到困难,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 有一次,镇上的一位老人不小心摔倒在路上,其他人都因为怕惹麻烦而不敢上前搀扶。然而,李信看到后,立刻飞奔过去,小心翼翼地将老人扶起,并送他回家。老人的家人对李信感激不已,想要给他一些报酬,但李信坚决拒绝了,他说:“这只是我应该做的,不需要任何回报。” 还有一次,李信的一位朋友因为做生意失败而陷入了困境。李信得知后,不仅没有嫌弃他,反而主动拿出自己仅有的积蓄借给朋友,帮助他重新振作起来。朋友对李信的义气和真诚深感敬佩,发誓一定要报答他。 李信的这些行为并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扬或者回报,而是出于他内心的善良和正直。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无论在人前还是人后,他的行为都是一致的。他就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信的美名传遍了整个小镇。人们都对他敬佩有加,纷纷称赞他是一个“表里如一”的人。就连当地的官员也听闻了他的事迹,对他十分赞赏,并推荐他担任了小镇上的一个重要职务。 在担任职务期间,李信依然保持着他的本色。他公正廉明,兢兢业业地为百姓们服务。他从不接受贿赂,也不滥用职权,一切都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他的所作所为赢得了百姓们的衷心拥护和爱戴,也为小镇带来了繁荣和稳定。 李信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正优秀的人,应该做到表里如一。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私下里,都应该保持一致的品德和行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踏实和稳健。正如《论语》中所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李信以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君子的风范,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在历史的长河中,像李信这样表里如一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道德境界,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不言而信

成语拼音

bù yán ér xìn

成语解释

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典故出处

《庄子·田子方》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

成语典故

尧舜之世,正百官而诸侯服,去四凶而天下安,不言而信,不怒而威。★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

成语造句

与人交往应真诚待人,时间久了,即便言语不多,也能做到不言而信。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郑国的诸侯国。郑国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官员,名叫子产。 子产为人公正廉明,一心为民。他在处理政务时,总是以百姓的利益为重,制定出许多有利于民生的政策。他非常注重诚信,无论是对百姓还是对其他官员,他都言出必行,从不食言。 有一次,郑国遭遇了严重的旱灾,百姓们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子产心急如焚,他积极组织人力物力抗旱救灾。他亲自带领官员们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百姓的困难和需求,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在他的努力下,旱灾的影响逐渐减小,百姓们的生活也慢慢恢复了正常。 然而,子产的行为却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和不满。他们在背后诋毁子产,说他沽名钓誉,只是为了自己的名声才这样做。但是,子产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做法,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尽心尽力地为百姓服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子产的所作所为逐渐得到了百姓们的认可和尊重。百姓们都知道子产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他说的话一定算数。即使子产有时候没有明确地做出承诺,百姓们也会相信他一定会为大家着想,会尽力去做对大家有利的事情。 就这样,子产在郑国树立了极高的威望,他的名声传遍了各个诸侯国。其他国家的官员和百姓也都对子产敬佩不已,他们纷纷称赞子产是一个不言而信的人。 《论语》中曾记载:“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产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信。他不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诚信,却能让百姓们深信不疑,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子产的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可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一个不言而信的人,即使不用言语来强调自己的诚信,也能够在他人心中树立起可靠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向子产学习,以诚信为本,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可信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赢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

诚心实意

成语拼音

chéng xīn shí yì

成语解释

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典故出处

姚雪垠《长夜》二一刘老义是一个任性的人,他诚心实意地想要你跟他过日子。”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对待朋友总是尽心尽力,毫无保留,那一份诚心实意让人倍感温暖和安心。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李明的年轻人,他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李明为人善良、勤劳,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非常真诚。 有一年,村庄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村民们面临着饥饿的威胁。李明看到大家的困境,心中十分焦急。他决定去寻找水源,帮助村民们度过难关。 李明踏上了艰难的旅程,他走过了崎岖的山路,穿过了茂密的森林。一路上,他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终于,他在一座深山里找到了一股清泉。 李明欣喜若狂,他立刻开始挖渠引水,想要把水引回村庄。然而,这项工作非常艰巨,仅凭他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就在李明感到无助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位名叫张华的老人。张华看到李明如此诚心实意地为村民们做事,深受感动。 张华决定帮助李明,他和李明一起努力,挖渠、修堤,经过了漫长的时间,终于成功地把水引回了村庄。村民们看到清澈的泉水流淌进村,都欢呼雀跃起来。 从那以后,李明和张华成为了忘年之交。他们一起帮助村民们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李明的诚心实意感染了每一个人,大家都对他充满了敬意和感激。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庄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而李明的故事也在周边地区流传开来,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有担当、有爱心的人。 诚心实意的李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善良和真诚的力量。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他人,去努力做事,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收获美好的结果。正如《礼记·中庸》中所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李明的诚心实意,让他在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最终成就了一番善举,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楷模。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李明的精神,用诚心实意去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赤诚相待

成语拼音

chì chéng xiāng dài

成语解释

赤诚极真诚、忠诚。以至诚之心待人。

典故出处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三章这所剩的数千饥饿疲惫之师因感学生一片忠君爱国之心和平日赤诚相待,暂时不忍离去,勉强可以一战。”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朋友之间应该相互理解和包容,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赤诚相待,携手共度风雨。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个国家,分别是赤国和诚国。赤国的国王是一位心胸宽广、真诚善良的君主,他一心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繁荣昌盛,与周边国家友好相处。 诚国的国王则是一个精明能干,但有时过于谨慎的人。两国之间原本保持着一定的贸易往来和和平关系,但因为一些边界上的小摩擦,关系逐渐变得紧张起来。 赤国国王为了化解矛盾,决定亲自前往诚国,与诚国国王当面沟通,以显示自己的诚意和友好。他带着丰厚的礼物和一颗赤诚之心踏上了旅程。 当赤国国王到达诚国后,诚国国王一开始对他充满了疑虑和警惕。然而,赤国国王毫不介意,他坦诚地向诚国国王表达了自己对和平的渴望以及解决问题的决心。他详细地阐述了赤国的立场和想法,没有丝毫隐瞒和欺骗。 诚国国王被赤国国王的真诚所打动,他开始认真思考赤国国王的提议。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赤国国王始终以赤诚相待,与诚国国王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慢慢地,诚国国王放下了心中的防备,他意识到赤国国王是真心希望两国友好。于是,双方终于达成了和解协议,不仅解决了边界问题,还进一步加强了两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从此,赤国和诚国恢复了往日的友好关系,两国人民也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赤国国王用他的赤诚相待,成功地化解了一场可能引发战争的危机,为两国带来了和平与繁荣。 正如《后汉书·马援传》中所说:“且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赤国国王正是以这种毫无隐瞒、真诚待人的态度,赢得了诚国国王的信任和尊重,也为两国的友好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赤诚相待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够消除误解,化解矛盾,让人们携手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这个故事也一直流传下来,提醒着后人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真诚,以心换心,才能收获真正的友谊和合作。

赤胆忠心

成语拼音

chì dǎn zhōng xīn

成语解释

赤比喻真纯。形容十分忠诚。

典故出处

明·汤显祖《还魂记·淮警》贼子豪雄是李全,忠心赤胆向胡天,靴尖踢倒长天堑,却笑江南土不坚。”

成语典故

又有公子一个嬷嬷爹,这人姓华名忠,年纪五十岁光景,一生耿直,赤胆忠心。★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

成语造句

在国家面临危难之时,无数战士挺身而出,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何为赤胆忠心。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外敌频繁入侵,国家的领土不断被蚕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个关键时刻,有一位名叫李明的将军挺身而出。他自幼习武,有着高超的武艺和过人的智慧。李明看到国家的困境,心中充满了悲愤和使命感。他下定决心,一定要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赶走外敌,恢复国家的和平与繁荣。 于是,李明开始招募士兵,组建自己的军队。他对士兵们严格训练,同时也关爱有加,士兵们都对他忠心耿耿。在李明的带领下,这支军队逐渐成长为一支强大的力量。 他们与外敌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激烈的战斗。在战场上,李明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毫不畏惧敌人的刀剑和炮火。他的勇气和决心感染了每一个士兵,大家都紧紧跟随他,奋勇杀敌。 有一次,敌人设下了一个陷阱,将李明和他的军队引入了绝境。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士兵们开始有些动摇和恐惧。但是李明却毫不退缩,他大声喊道:“我们是国家的守护者,我们要为了国家和百姓而战!哪怕战死沙场,我们也绝不退缩!”士兵们听了他的话,顿时士气大振,他们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经过一场惨烈的战斗,李明和他的军队终于成功突围。但是,他们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许多士兵战死沙场。李明看着死去的战友,心中悲痛不已,但他知道,他们的牺牲是有价值的,他们为了国家和百姓的未来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明继续带领军队与外敌作战。他们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但始终没有放弃。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成功赶走了外敌,恢复了国家的和平与繁荣。 李明的赤胆忠心和英勇事迹传遍了整个国家,百姓们对他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他成为了国家的英雄,被人们永远铭记。而他所带领的军队也成为了国家的骄傲,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李明这样赤胆忠心的英雄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捍卫着国家的尊严和荣誉,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赤胆忠心,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奋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的国家永远繁荣昌盛。

赤胆忠心-成语图片

赤胆忠心

敦本务实

成语拼音

dūn běn wù shí

成语解释

崇尚根本,注重实际。

典故出处

明·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二三子不思敦本务实,以眇眇之身,任天下之重。”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我们在做任何工作时都应该秉持一种态度,那就是像古人所倡导的那样敦本务实,脚踏实地地去完成每一项任务,如此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名叫陈国。陈国的国君陈王是一位心怀大志的君主,他渴望着国家能够繁荣昌盛,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当时,陈国国内有一位名叫李贤的大臣,他智慧过人,且为人正直,一心为国家和人民着想。李贤深知国家要发展,必须要敦本务实,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只追求表面的虚荣和繁华。 陈王为了彰显国家的强大,打算大兴土木,建造豪华的宫殿和园林。李贤得知后,急忙觐见陈王,诚恳地说道:“陛下,如今国家虽然看似稳定,但实则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百姓们的生活还并不富足,我们应该将精力和资源放在发展农业、改善民生上,而不是去追求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敦本务实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之道啊。” 陈王听了李贤的话,心中有些犹豫,但他又觉得建造豪华宫殿可以让其他国家对陈国刮目相看。李贤看出了陈王的心思,继续劝说道:“陛下,历史上有很多国家因为追求虚荣而走向衰败。比如昔日的殷商,过度追求奢华,最终导致民不聊生,国家灭亡。我们应该以史为鉴,踏踏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这样国家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陈王被李贤的话打动了,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最终,他决定放弃建造豪华宫殿的计划,转而将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农业生产、教育普及、商业发展等方面。 在李贤的辅佐下,陈国上下一心,敦本务实。农民们辛勤劳作,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学校里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有才华的人才;商业也日益繁荣,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国变得越来越强大,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周边的国家看到陈国的变化,都对陈国敬佩不已,纷纷前来与陈国交好。而这一切,都得益于陈王和李贤的敦本务实。 多年后,陈王在临终前,将自己的儿子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孩子,我们陈国能够有今日的繁荣,全靠李贤大臣的敦本务实之策。你继位后,一定要继续坚持这一理念,切不可忘记根本,追求那些虚幻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长久地繁荣下去。” 新的国君继位后,牢记父亲的教诲,继续秉持敦本务实的精神,陈国也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长久地屹立不倒。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敦本务实都是成就事业、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原则。只有脚踏实地,从根本做起,才能真正走向成功的道路。

肝胆相照

成语拼音

gān dǎn xiāng zhào

成语解释

肝胆比喻真心诚意。比喻以真心相见。

典故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宋·赵令畸《侯鲭录》同心相亲,照心照胆寿千春。”

成语典故

弟与公子以肝胆相照,互相知心,故敢以实言相告。★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八章

成语造句

在面对艰难险阻时,他们始终并肩作战,真正做到了肝胆相照,毫无保留地支持着彼此。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两个国家,一个是晋国,一个是楚国。两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冲突。 在晋国,有一位名叫赵衰的大臣,他为人忠诚正直,深得国君的信任和百姓的爱戴。赵衰有一个儿子叫赵盾,他继承了父亲的优秀品质,也成为了晋国的一位重要大臣。 楚国也有一位杰出的将领叫子文,他智勇双全,为楚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有一次,晋国和楚国又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争。赵盾率领晋军与子文率领的楚军在战场上相遇。双方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厮杀。 在战斗中,赵盾发现子文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虽然他们处于敌对的阵营,但他能感受到子文内心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担当。而子文也对赵盾的英勇和智慧钦佩不已。 战争结束后,尽管晋国和楚国依然处于敌对状态,但赵盾和子文却在心中对彼此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敬意。他们都明白,在这乱世之中,能够遇到一个真正理解和尊重自己的人是多么难得。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盾和子文之间的这种特殊情感愈发深厚。他们虽然不能公开表达对彼此的友好,但在一些关键时刻,他们会默默地为对方考虑。 有一次,晋国国内发生了一场政治危机,赵盾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境。子文得知后,暗中通过一些渠道向赵盾传递了一些重要的信息和建议,帮助他度过了难关。 同样,当楚国遇到一些困难时,赵盾也会在不违背晋国利益的前提下,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赵盾和子文的这种情谊,就如同肝胆相照一般。他们不顾国家之间的敌对关系,真诚地对待彼此,互相支持和帮助。他们的故事在两国之间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一段佳话。 后来,人们就用“肝胆相照”这个成语来形容彼此之间真诚相待、坦诚无私的情谊。就像赵盾和子文一样,即使处于不同的立场,依然能够坚守内心的那份真诚和尊重,互相扶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这个成语也提醒着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以真诚和善意去对待他人,建立起真正深厚的友谊,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勤勤恳恳

成语拼音

qín qín kěn kěn

成语解释

形容勤劳踏实。也形容勤恳的样子。

典故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

成语典故

报德明功,勤勤恳恳。★《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成语造句

他在工作中始终表现出色,无论任务多么艰巨,都能认真对待,可谓勤勤恳恳。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李勤的农夫。他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祖祖辈辈都以农耕为生。 李勤生来就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地上,他便扛着农具走向田间。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天,他从未有过丝毫懈怠。 夏日里,骄阳似火,烤得大地发烫。其他人或许会在午后找个阴凉处休憩,可李勤却依然在田中忙碌。他弯腰插秧,汗水如雨般洒落,浸湿了脚下的土地。旁人都劝他休息,他却总是笑着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咱农民就得趁着这好时节,勤勤恳恳地劳作,才能有个好收成。” 到了秋收时节,别人家的田地或许因为疏于管理而收成不佳,可李勤的田地里,谷穗饱满,金黄一片。他带着家人,日夜不停地收割,那忙碌的身影仿佛不知疲倦。 村里曾有位游手好闲的年轻人,看到李勤如此辛苦却生活富足,心生羡慕,便向他请教致富之道。李勤认真地看着年轻人说:“哪有什么捷径,不过是日复一日,勤勤恳恳地付出罢了。土地不会辜负勤劳之人,只要你真心对待它,它自会给予回报。” 随着岁月的流逝,李勤的勤恳在十里八乡传为美谈。他的故事也激励着村里的每一个人,大家都以他为榜样,辛勤耕耘着自己的土地。 李勤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他勤勤恳恳的精神,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唯有勤劳,才能收获生活的甜蜜与富足。正如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唯有勤恳努力,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倾心吐胆

成语拼音

qīng xīn tǔ dǎn

成语解释

比喻痛快地说出了心里话。

典故出处

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一折怕不待倾心吐胆商量嫁,都是些瞒神諕鬼求食话。”

成语典故

这里别无外人,方可倾心吐胆,对哥哥说。★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四回

成语造句

我对你毫无保留,愿意将内心深处的想法和秘密向你和盘托出,倾心吐胆。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段鲜为人知却感人至深的故事。 那是在战乱频繁的年代,国家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有两位志士,一位名叫李义,一位名叫赵信,他们心怀天下,立志要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 李义出身贫寒,但聪慧过人,且勤奋好学,有着远大的抱负。赵信则出生于富贵之家,却毫无纨绔之气,心系苍生,仗义疏财。两人偶然相识,因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而结为挚友。 他们目睹了战争带来的灾难,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于是,他们决定挺身而出,为拯救苍生而努力。然而,这条道路充满了艰难险阻。 朝廷中的权贵们对他们百般打压,认为他们是在挑战自己的权威。而一些势力强大的地方豪强,也视他们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在这样的困境中,李义和赵信彼此依靠,相互支持。 有一次,他们在秘密商议行动计划时,被敌人发现,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在生死关头,他们没有丝毫退缩,而是并肩作战,奋勇杀敌。最终,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过人的智慧,他们成功突围。 经过这次磨难,两人的关系更加紧密。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他们相对而坐,促膝长谈。赵信看着李义,真诚地说道:“义兄,你我一路走来,历经风雨,从未有过二心。如今局势依旧严峻,我们需更加坚定信念,携手共进。”李义握住赵信的手,目光坚定:“贤弟,你我当倾心吐胆,为实现心中理想,不惜一切代价。” 此后,他们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拯救国家和百姓的事业中。他们四处奔走,宣传正义,组织民众抵抗外敌,帮助百姓重建家园。 终于,他们的努力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响应和支持。在他们的引领下,国家逐渐走向稳定,百姓过上了安宁的生活。 李义和赵信倾心吐胆的情谊,以及他们为国家和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只要心怀信念,真诚相待,倾心吐胆,便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伟大的理想。

取信于民

成语拼音

qǔ xìn yú mín

成语解释

取得人民的信任。

典故出处

《汉书·楚元王传》览往事之戒,以折中取信。”

成语典故

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成语造句

政府只有切实为民众谋福祉,办实事,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成语故事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争不断,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有一个小国,其君主名叫李公。李公继位之初,国家积贫积弱,外有强敌环伺,内有民生凋敝。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李公决定励精图治,重振国威。 他首先召集了国内的大臣们,商讨治国之策。大臣们纷纷进言,有的主张加强军事力量,以武力抵御外敌;有的则建议加重赋税,充盈国库。然而,李公深知,这些方法都只能解一时之困,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经过深思熟虑,李公认为要使国家富强,首先必须取信于民。他下令减轻百姓的赋税和劳役,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然而,这一举措却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这样会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影响国家的发展。但李公不为所动,坚持推行自己的政策。 起初,百姓们对李公的政策半信半疑,担心这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赋税真的减轻了,劳役也减少了,生活逐渐有了改善。 有一年,该国遭遇了严重的旱灾,粮食歉收。李公心急如焚,他决定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可是,负责粮仓的官员却担忧地说:“陛下,如果开仓放粮,万一明年再有灾荒,我们将无粮可放。”李公坚定地说:“若不能在此时取信于民,国将不国,还谈何明年!” 最终,粮仓打开,灾民们得到了救济,纷纷对李公感恩戴德。 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个小国的国力逐渐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百姓们纷纷自发地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家园。因为他们深知,只有国家强大,他们的生活才能安定。 李公取信于民的举措,使得国家上下一心,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只有取信于民,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正如《论语》中所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一个国家,倘若失去了民众的信任,就无法立足于世。

取信于人

成语拼音

qǔ xìn yú rén

成语解释

比喻取得别人的信赖。

典故出处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想要在生意场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做到一诺千金,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人。

成语故事

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商鞅的人。商鞅本是卫国公族之后,后来到了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决心在秦国推行变法。 然而,变法之事在当时面临着巨大的阻力。秦国的旧贵族们担心变法会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而普通民众对变法的成效也心存疑虑。商鞅深知,若要使变法顺利推行,首先必须取信于民。 于是,商鞅在都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若有人能将此木搬到北门,就赏赐十金。百姓们听闻后,纷纷围拢过来,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却无人敢上前一试。他们都在心中揣测,这会不会是一个玩笑或者骗局。 商鞅见无人响应,便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终于,有一位壮士挺身而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当即兑现承诺,赏赐给他五十金。 这件事迅速传遍了整个秦国,百姓们对商鞅的话开始深信不疑。商鞅也因此树立了自己的威望,为后续的变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之后的变法过程中,商鞅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这些措施虽然在短期内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但由于商鞅先前已经取信于民,民众相信他的改革是为了国家的富强和民众的福祉,所以大多愿意配合和支持。 秦国在商鞅变法的推动下,逐渐变得富强起来,国力日益强盛,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取信于人”是多么重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统治者和领导者都明白这个道理。只有获得民众的信任,才能使政令畅通,使事业得以顺利发展。倘若失去了民众的信任,即便有再好的政策和计划,也难以实施和实现目标。正如《论语》中所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一个国家、一个组织,乃至一个人,若想立足于世,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做到取信于人。

深信不疑

成语拼音

shēn xìn bù yí

成语解释

非常相信,没有一点怀疑。

典故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梦狼》慰藉翁者,咸以为道路讹传,惟翁则深信不疑。”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说的每一句话,我都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对其深信不疑。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某个朝代,有一位名叫李贤的年轻书生。李贤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但他自幼聪慧好学,心怀大志,渴望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为家族争光。 李贤经过多年的刻苦攻读,终于在乡试中崭露头角,获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在前往京城参加会试的途中,他结识了一位名叫王智的商人。王智自称对京城的科举情况了如指掌,并表示愿意帮助李贤。 起初,李贤对王智的话半信半疑。然而,王智凭借着他的能言善辩和对京城各种细节的描述,逐渐让李贤对他的话深信不疑。王智告诉李贤,只要按照他的指点行事,必定能够高中。 李贤被王智的言辞所迷惑,将自己的大部分盘缠都交给了王智,让他帮忙疏通关系。王智拿到钱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李贤这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上了当。 此时的李贤身无分文,陷入了极度的困境。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取得功名的决心。他在京城一边打零工维持生计,一边继续努力复习备考。 终于,会试的日子来临。李贤凭借着扎实的学问和出色的发挥,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成功进入殿试。在殿试中,他面对皇帝的提问,对答如流,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见识。皇帝对他赞赏有加,最终钦点他为状元。 李贤的经历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能轻易地对他人的话深信不疑,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能力。否则,就可能像李贤最初那样,陷入他人的骗局,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但只要我们坚守正道,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华,终究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实心实意

成语拼音

shí xīn shí yì

成语解释

指真诚实在的心意。

典故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九回五儿听了,句句都是宝玉调戏之意,知这位呆爷却是真心实意的话。”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对待朋友向来真诚,每次帮忙都是竭尽全力,毫无保留,那是真正的实心实意。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户人家,一户姓张,一户姓王。张家有个儿子叫张诚,王家有个女儿叫王秀。 张诚和王秀自幼一起长大,可谓是青梅竹马。随着年岁渐长,两人之间的感情越发深厚。张诚为人忠厚老实,对待王秀更是关怀备至。 有一年,小镇遭遇了罕见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许多人家都面临着饥饿的困境,张、王两家也不例外。为了帮助家里度过难关,张诚决定外出寻找生计。 他告别了王秀和家人,踏上了艰辛的路途。一路上,张诚风餐露宿,吃尽了苦头,但他心中始终怀着对家人和王秀的牵挂,坚定地前行。 终于,张诚在一个远方的城镇找到了一份苦力活。他每天辛勤劳作,省吃俭用,将积攒下来的钱财全部寄回了家中。 而在家乡的王秀,也没有闲着。她帮助家里操持家务,照顾长辈,还时常去张诚家探望,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几年过去了,张诚带着积攒的钱财回到了小镇。他第一时间就去见了王秀,看着彼此,两人眼中满是深情。 张诚拉着王秀的手,真诚地说道:“秀儿,这些年我在外打拼,心中一直想着你,想着咱们的家。我对你是实心实意,愿一辈子照顾你,不知你意下如何?”王秀听了,感动得热泪盈眶,点头应允。 他们的婚事很快就定了下来,婚后的生活虽然平淡,但充满了温馨和幸福。张诚依旧辛勤劳作,努力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王秀则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在那个艰难的时代,张诚和王秀用他们的真心和坚守,诠释了“实心实意”的真谛。他们的爱情和亲情,如同明灯一般,照亮了彼此的人生道路,也温暖了身边的每一个人。正如古人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有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和生活的磨砺,真心才能愈发珍贵,“实心实意”的情感方能永恒流传。

推诚相见

成语拼音

tuī chéng xiāng jiàn

成语解释

诚相信。指以真心对待人。

典故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臣与蜀主,推诚相信,知臣本心,必不肯杀臣之家小也。”

成语典故

同学之间应该推诚相见。

成语造句

朋友之间就应该毫无保留,推诚相见,这样的情谊才能长久稳固。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局势动荡不安。 有一个小国名叫卫,卫国的国君深知在这乱世之中,若想让国家生存发展,必须广纳贤才。于是,他四处寻觅有智慧、有谋略之人。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国君听闻了一位名叫李贤的贤士。此人智慧过人,品德高尚,且对治国理政有着独特的见解。国君立刻派遣使者,带着厚礼去邀请李贤出山相助。 李贤见国君如此有诚意,心中颇为感动,但他也深知,若要辅佐国君,必须先了解国君的为人和治国理念。于是,李贤并没有立刻答应使者的邀请,而是决定亲自去国都面见国君。 在王宫之中,国君与李贤相对而坐。国君坦诚地向李贤诉说了卫国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以及自己对国家未来的期望。李贤也毫不隐瞒地指出了卫国在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建议。 国君听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对李贤的直言不讳深表赞赏。他对李贤说:“先生所言,皆是为了卫国的昌盛,寡人定当虚心接受。” 李贤感受到了国君的真诚,他决定留在卫国,辅佐国君。在之后的日子里,国君与李贤推诚相见,凡事都共同商议,坦诚交流。 当遇到重大决策时,国君总是先倾听李贤的意见,而李贤也全心全意地为卫国出谋划策。他们相互信任,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担忧。 在李贤的辅佐下,卫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国君废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法令,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负担,大力发展农业和商业。同时,加强了军队的训练,提高了卫国的军事实力。 经过多年的努力,卫国逐渐变得繁荣昌盛,周边的国家也不敢轻易侵犯。 卫国国君与李贤推诚相见的故事,成为了后世的美谈。它告诉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治理国家或管理团队时,只有真诚相待,坦诚交流,才能凝聚人心,共同成就一番事业。

稳如泰山

成语拼音

wěn rú tài shān

成语解释

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典故出处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成语典故

武后恃有高关,又仗武氏弟兄骁勇,自谓稳如泰山,十分得意。★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

成语造句

面对外界的纷纷扰扰,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内心稳如泰山。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王朝,国家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 边疆地区,外敌频频来犯,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而朝堂之中,各方势力明争暗斗,为了权力和利益不择手段。 在这动荡不安的时刻,有一位名叫赵将军的将领挺身而出。他率领着一支军纪严明、训练有素的军队,奔赴边疆抵御外敌。 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敌军来势汹汹,如潮水般涌来。然而,赵将军临危不惧,指挥若定。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极大地鼓舞了士兵们的士气。 在赵将军的英明指挥下,军队一次次击退了敌军的进攻。无论敌军的战术如何变化,无论战场形势多么险恶,赵将军的防线始终坚不可摧,就如同泰山一般,稳固而不可撼动。 与此同时,朝堂内部的纷争愈演愈烈。一些奸佞小人企图趁机陷害赵将军,诬陷他拥兵自重,有谋反之心。但皇帝深知赵将军的忠心耿耿和卓越才能,不为谗言所动。 皇帝在朝堂上力挺赵将军,称其忠心可鉴,战功赫赫,其地位稳如泰山,不容置疑。在皇帝的支持下,赵将军得以专心边疆战事,最终成功驱逐外敌,保卫了国家的安宁。 赵将军之所以能够在如此艰难的局势中屹立不倒,关键在于他的忠诚、智慧和勇气。他的坚定信念和出色的领导能力,让他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稳如泰山,成为了国家的中流砥柱,为百姓带来了和平与安宁。 后世之人每每提及这段历史,都会对赵将军稳如泰山的风范赞叹不已。他的事迹也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行之有效

成语拼音

xíng zhī yǒu xiào

成语解释

之代词,它,指办法、措施等;效成效,效果。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典故出处

毛泽东《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整风是在我们历史上行之有效的办法。”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解决这个难题的过程中,他提出的方案经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度,名叫云州。云州土地肥沃,百姓勤劳,本应是一片繁荣昌盛之景。然而,多年来,云州却饱受水患之苦。每到雨季,河水泛滥,淹没农田,冲毁房屋,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当时的云州太守名叫李诚,他心系百姓,为解决水患问题日夜忧心。他召集了众多官员和有经验的工匠,共同商讨治水之策。有人提出加高河堤,但经过实践,发现此举只是暂时缓解,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人建议疏通河道,可这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且效果难以预料。 李诚太守没有盲目决策,而是亲自带人考察水情,查阅以往的治水资料,还向民间有治水经验的老者请教。经过一番深入的调研和思考,他终于制定出了一套综合的治水方案。 首先,他组织百姓在河流上游修建水库,用于蓄水,调节水流。同时,大规模地疏通河道,拓宽河床,让河水能够顺畅地流淌。此外,他还安排人员沿着河岸种植树木,以巩固堤岸,防止水土流失。 在实施治水方案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人力不足,资金短缺,甚至还有一些官员和富商暗中阻挠,因为治水工程影响到了他们的私利。但李诚太守不为所动,他以身作则,亲临工地,与百姓一同劳作。他还严厉打击那些阻挠治水的不法之徒,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经过数年的努力,云州的治水工程终于完工。在接下来的雨季,河水不再泛滥,农田得以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李诚太守的治水方案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云州从此告别了水患的困扰,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这一成功的案例也被周边的郡县所借鉴,其他地方在面对类似的问题时,纷纷效仿云州的做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李诚太守因其卓越的功绩,受到了百姓的爱戴和朝廷的嘉奖,他的名字被载入史册,成为了为官者的楷模。而“行之有效”这个成语,也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成为了形容某种方法或措施确实能够解决问题、取得良好效果的常用词汇。

修辞立诚

成语拼音

xiū cí lì chéng

成语解释

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典故出处

《易· 乾》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做人应当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就像古人所倡导的那样,要做到修辞立诚。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李信的书生。李信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但他自幼聪慧,对读书学习有着极高的热情和天赋。 李信所在的村庄,人们大多忙于农耕,对读书识字之事并不十分重视。然而,李信却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他每日刻苦攻读,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华走出这个小村庄,为家族争光,为百姓谋福。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信的学问日益深厚。他的文章不仅辞藻优美,而且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对世事的洞察。有一次,村里遭遇了旱灾,农作物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困苦。李信看到此情此景,心中十分悲痛,决定写一篇文章向上级官员反映百姓的疾苦,请求他们开仓赈粮。 在这篇文章中,李信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来粉饰太平,而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描述了百姓们的惨状。他写道:“田亩干裂,禾苗枯焦,百姓们饥肠辘辘,面黄肌瘦。家中无粮可炊,孩童嗷嗷待哺,老人病弱无依。”他的文字如同一把利剑,直刺人心,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百姓们的苦难。 上级官员看到这篇文章后,被李信的真诚所打动,立即下令开仓放粮,救济灾民。此事过后,李信声名远扬,人们对他的文章赞不绝口。 然而,李信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深知,作为一个文人,不仅要有才华,更要有一颗真诚的心,要用自己的笔为百姓发声,为正义呐喊。 后来,朝廷举行科举考试,李信满怀信心地前往参加。在考场上,他一如既往地秉持着“修辞立诚”的原则,认真作答。他的文章观点独到,论证有力,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关怀。 最终,李信金榜题名,高中状元。皇帝在殿试时亲自接见了他,并对他的文章赞赏有加。皇帝问他:“你的文章何以如此动人?”李信恭敬地回答道:“回陛下,臣以为文章之道,在于修辞立诚。唯有真诚地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才能打动人心,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 皇帝听后,龙颜大悦,当即任命李信为朝中要职。李信为官期间,始终不忘初心,坚持以“修辞立诚”的态度处理政务,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尽心尽力,成为了百姓心目中的好官,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学习的楷模。 李信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做人做事,都要“修辞立诚”,用真诚的态度去表达,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实现自己的价值。

言而有信

成语拼音

yán ér yǒu xìn

成语解释

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典故出处

《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成语典故

则要你言而有信,休担阁了少年人。★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三折

成语造句

他在生意场上一直秉持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待合作伙伴从来都是言而有信,因此赢得了极好的口碑。

成语故事

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商鞅的政治家。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 商鞅想要实施变法革新,但他深知,要想让变法取得成功,首先必须取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于是,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树立威信的好办法。 商鞅在都城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张贴告示:“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给他十两黄金。”这消息一下子传开了,人们纷纷围拢过来,议论纷纷。大家都觉得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可是又都心存疑虑,害怕其中有诈。毕竟,扛一根木头就给这么多赏金,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始终没有人站出来扛木头。商鞅知道,百姓们还不相信他的话。于是,他把赏金提高到了五十两黄金。 终于,人群中走出了一个年轻人。他心想:“就算没有赏金,扛这根木头也不是什么难事,万一真给了赏金,那可就赚大了。”于是,他鼓起勇气,扛起木头就朝北门走去。一路上,人们跟在他身后,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年轻人顺利地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刻兑现了承诺,赏给了他五十两黄金。 这件事很快就传遍了整个秦国。百姓们纷纷称赞商鞅言而有信。商鞅也趁热打铁,开始推行他的变法措施。由于百姓们相信商鞅言出必行,所以对他的变法也充满了信心,积极配合。 正是因为商鞅言而有信,秦国的变法得以顺利实施,秦国逐渐变得强大起来,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历史的长河中,言而有信一直被视为一种宝贵的品质。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也广为流传。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孩子哭闹着要跟着去。妻子哄孩子说:“你在家等着,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回来,曾子就准备杀猪。妻子阻止说:“我只是哄孩子的。”曾子却说:“对孩子不能言而无信。”于是,曾子真的杀了猪。 言而有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石。只有做到言而有信,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反之,如果言而无信,就会失去他人的信任,甚至会受到惩罚。 在当今社会,言而有信依然是我们应该坚守的道德准则。无论是在商业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以真诚和守信赢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

言行相符

成语拼音

yán xíng xiāng fú

成语解释

说的和做的相符合。

典故出处

南朝·梁简文帝《与刘孝仪令》言行相符,始终如一。”

成语典故

臣时见其所行,信谓言行相符,忠清内发。★《魏书·李彪传》

成语造句

他在工作中始终说到做到,对待每一个任务都认真负责,真正做到了言行相符。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商鞅的人。商鞅本是卫国公族之后,他胸怀大志,有着非凡的政治抱负。 商鞅来到秦国后,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和支持,决心推行变法,以图使秦国富强。然而,变法之路充满了艰难险阻。 商鞅深知,要想让变法成功,首先必须取得百姓的信任。于是,他在秦国都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宣布:“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百姓们感到十分奇怪,大都在围观,却无人敢上前搬动木头。商鞅见状,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终于,有一个人站了出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即兑现承诺,赏赐了他五十金。 此事传开后,秦国百姓对商鞅的话深信不疑。商鞅趁热打铁,开始推行一系列的变法措施。他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郡县制等等。 在变法的过程中,商鞅始终言行相符。他承诺给百姓的好处,都一一兑现;他制定的法令,无论对谁都严格执行,哪怕是王公贵族,也绝不徇私枉法。 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法。商鞅毫不留情,坚持要依法惩处。但由于太子是未来的国君,不能直接施刑,商鞅便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公子虔被割掉了鼻子,公孙贾脸上被刺字。这件事让秦国上下都明白了商鞅变法的决心和力度,无人再敢轻视法令。 商鞅的言行相符,使得秦国的变法得以顺利推行。经过多年的努力,秦国国力大增,百姓富裕,军队战斗力也显著提高。 然而,商鞅的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去世后,商鞅失去了最大的支持者。那些对商鞅心怀怨恨的贵族纷纷反扑,诬陷商鞅谋反。最终,商鞅惨遭车裂之刑。 尽管商鞅结局悲惨,但他言行相符的品质和推行的变法举措,为秦国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商鞅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言行相符的重要性,他的事迹也被后世所传颂,成为了千古佳话。我们在生活中,也应当学习商鞅这种言行相符的品质,言出必行,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成就一番事业。

言行相副

成语拼音

yán xíng xiāng fù

成语解释

说的和做的相符合。同言行相符”。

典故出处

《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宋·邢昺疏此章勉人使言行相副也。”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在工作中一直表现出色,承诺的事情都能做到,真正做到了言行相副。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度里,有一位名叫李贤的官员。 李贤出身贫寒,但自幼聪慧好学,心怀壮志。通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金榜题名,步入仕途。 起初,李贤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小县城担任县令。这个县城贫困落后,治安混乱,百姓生活困苦。李贤上任后,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倾听他们的诉求。他承诺要改善民生,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李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首先整顿了县衙的吏治,严惩贪污腐败的官员,选拔了一批清正廉洁、有能力的人才。接着,他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开垦农田,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使得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百姓不再为温饱发愁。 在治安方面,李贤加强了巡逻队伍,严厉打击盗贼和不法之徒。他亲自参与案件的审理,公正执法,绝不偏袒权贵。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县城的治安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百姓们能够安心地生活和劳作。 李贤不仅在政务上尽心尽力,对待百姓也是关爱有加。每逢灾年,他都会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他还经常到贫困百姓家中走访,送上生活必需品,鼓励他们积极面对困难。 李贤的言行得到了百姓的衷心拥护和爱戴。他所做的一切都与他当初的承诺相符合,真正做到了言行相副。 然而,李贤的正直和作为却引起了一些权贵的嫉妒和怨恨。他们联合起来,向朝廷诬告李贤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朝廷派来官员调查,百姓们纷纷为李贤作证,证明他的清白。最终,调查官员查明了真相,还了李贤一个公道。 李贤的事迹传遍了整个国度,成为了官员们的楷模。他的故事告诉人们,只有言行相副,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才能真正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言行一致

成语拼音

yán xíng yī zhì

成语解释

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

典故出处

郭沫若《屈原》第四幕我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事实具在,我虽死不移。”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作风,答应的事情必定做到,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赵国,有一位名叫赵括的年轻人。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谈论起军事战略来头头是道,常常让周围的人对他的军事才能赞叹不已。 当时,赵国与秦国交战频繁。赵国的老将廉颇采取了以守为攻的策略,虽然没有取得大胜,但也有效地抵御了秦军的进攻,使战局陷入了僵持状态。 然而,赵王却对廉颇的战术感到不满,认为太过保守。这时,赵括的名声传到了赵王耳中。赵王召见赵括,询问他对战争局势的看法和应对策略。赵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阐述了自己的进攻计划,声称若由他领军,必定能迅速击败秦军,取得辉煌的胜利。 赵王被赵括的言辞所打动,决定任命赵括为大将,取代廉颇统领赵军。 赵括上任后,立即改变了廉颇的防守策略,按照自己之前所说的,积极组织进攻。但他只知道根据兵书行事,却没有考虑到实际的战场形势和士兵们的真实情况。 秦军的将领白起是一位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名将。他看出了赵括的轻敌冒进,故意佯装败退,引诱赵军深入。赵括以为秦军真的不堪一击,便率领大军全力追击。结果,赵军陷入了秦军的埋伏圈,被秦军分割包围,切断了粮草补给。 赵括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为时已晚。在多次突围无果后,赵括最终战死沙场,四十多万赵军也全军覆没。 这个故事警示后人,真正的能力不仅仅在于言语上的表达,更在于行动上的落实。只有言行一致,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赵括空有一番豪言壮语,却无法在实际行动中兑现,最终导致了惨痛的失败。而那些真正能够成就大业的人,必定是那些言出必行,言行相符,能够将理想和计划付诸实践的人。 所以,我们应当以赵括为鉴,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到言行一致,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的言语,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的夸夸其谈。

真心实意

成语拼音

zhēn xīn shí yì

成语解释

心意真实诚恳,没有虚假。

典故出处

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常言道海深须见底,各办着个真心实意。”

成语典故

真心实意,才能找到知己。

成语造句

他在对待朋友时,从不虚情假意,每一个举动都彰显着真心实意。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某个小镇上,生活着一对年轻的夫妻,男子名叫李郎,女子唤作秀娘。 李郎本是一个贫苦的书生,家中仅有几亩薄田,父母早逝,全凭自己的勤奋苦读,期望有朝一日能够考取功名,改变命运。秀娘则是邻村一位善良勤劳的女子,她心灵手巧,善于操持家务。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郎与秀娘相遇,两人一见钟情。秀娘看中的并非李郎的财富和地位,而是他那颗积极向上、充满抱负的心。李郎也被秀娘的温柔善良和勤劳深深吸引。 他们决定结为夫妻,虽然生活清苦,但彼此真心相待,相互扶持。李郎每日刻苦读书,秀娘则操持家务,织布耕田,从无怨言。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李郎连续几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这让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和沮丧之中。他觉得自己辜负了秀娘的期望,无法给她一个美好的生活。 秀娘看出了李郎的心思,她安慰道:“夫君,切莫灰心。科举之路本就艰难,你有才华有抱负,只要坚持不懈,终会有成功的一天。我相信你,无论结果如何,我都会一直陪伴在你身边。”秀娘的话语如同一股暖流,温暖了李郎的心,让他重新振作起来。 在又一次科举考试前夕,李郎为了专心备考,决定前往山中的寺庙闭关读书。秀娘为他准备了行囊,里面装满了衣物和干粮。她拉着李郎的手,深情地说:“夫君,此去一定要照顾好自己,我在家中等你归来。” 李郎在寺庙中日夜苦读,心中始终想着秀娘的支持和鼓励。他明白,自己不能辜负秀娘的真心实意。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李郎在这次科举考试中高中进士。消息传到家中,秀娘喜极而泣。 李郎被任命为一方官员,他为官清廉,真心实意为百姓做事,深受百姓爱戴。而他对秀娘的感情始终如一,从未因身份地位的改变而有丝毫改变。 在他们的一生中,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诱惑,他们都始终坚守着对彼此的真心实意,携手走过了风风雨雨,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他们的故事告诉世人,真心实意的感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扛得住命运的波折。

忠心耿耿

成语拼音

zhōng xīn gěng gěng

成语解释

耿耿忠诚的样子。形容非常忠诚。

典故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七回当日令尊伯伯为国损躯,虽大事未成,然忠心耿耿,自能名垂不朽。”

成语典故

卢永祥见一个忠心耿耿的陈乐山忽然变了样子,还不晓是何缘故,十分诧异。★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五八回

成语造句

他多年来为公司付出,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诱惑,始终坚守岗位,工作认真负责,其表现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了他的忠心耿耿。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忠臣义士,以他们的耿耿忠心,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篇章。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便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之人。 想当年,刘备为成就一番大业,三顾茅庐,以诚意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感其知遇之恩,决定出山相助。此后,他尽心尽力辅佐刘备,为其出谋划策。 在赤壁之战前,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势如破竹,刘备一方形势危急。然而,诸葛亮毫不畏惧,孤身前往东吴,凭借其过人的才智和卓越的辩才,成功说服东吴孙权与刘备联合,最终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刘备称帝后,诸葛亮更是肩负起了治国理政的重任。他对内严明法纪,发展生产,安抚百姓;对外出师北伐,试图恢复汉室江山。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不忘初心,对蜀汉忠心耿耿。 在北伐途中,诸葛亮事必躬亲,殚精竭虑。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即使在身体日渐衰弱之时,他依然心系国家,为蜀汉的未来操心劳力。 诸葛亮的忠心,不仅体现在他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体现在他对刘备遗愿的坚守。刘备临终前,将幼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告诉他:“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然而,诸葛亮却坚定地表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最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他的一生,都在为蜀汉的繁荣和安定而努力奋斗,真正做到了忠心耿耿,永载史册。 后世之人,每每提及诸葛亮,无不被他的忠心所感动。他的事迹也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坚守忠诚,奉献一生。

忠心耿耿-成语图片

忠心耿耿

其他成语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