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信于民
成语拼音
- qǔ xìn yú mín
取信于民成语解释
- 取得人民的信任。
典故出处
- 《汉书·楚元王传》览往事之戒,以折中取信。”
成语典故
- 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成语造句
- 政府只有切实为民众谋福祉,办实事,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成语故事
-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争不断,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有一个小国,其君主名叫李公。李公继位之初,国家积贫积弱,外有强敌环伺,内有民生凋敝。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李公决定励精图治,重振国威。
他首先召集了国内的大臣们,商讨治国之策。大臣们纷纷进言,有的主张加强军事力量,以武力抵御外敌;有的则建议加重赋税,充盈国库。然而,李公深知,这些方法都只能解一时之困,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经过深思熟虑,李公认为要使国家富强,首先必须取信于民。他下令减轻百姓的赋税和劳役,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然而,这一举措却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这样会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影响国家的发展。但李公不为所动,坚持推行自己的政策。
起初,百姓们对李公的政策半信半疑,担心这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赋税真的减轻了,劳役也减少了,生活逐渐有了改善。
有一年,该国遭遇了严重的旱灾,粮食歉收。李公心急如焚,他决定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可是,负责粮仓的官员却担忧地说:“陛下,如果开仓放粮,万一明年再有灾荒,我们将无粮可放。”李公坚定地说:“若不能在此时取信于民,国将不国,还谈何明年!”
最终,粮仓打开,灾民们得到了救济,纷纷对李公感恩戴德。
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个小国的国力逐渐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百姓们纷纷自发地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家园。因为他们深知,只有国家强大,他们的生活才能安定。
李公取信于民的举措,使得国家上下一心,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只有取信于民,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正如《论语》中所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一个国家,倘若失去了民众的信任,就无法立足于世。
取信于民-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