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行相符
成语拼音
- yán xíng xiāng fú
言行相符成语解释
- 说的和做的相符合。
典故出处
- 南朝·梁简文帝《与刘孝仪令》言行相符,始终如一。”
成语典故
- 臣时见其所行,信谓言行相符,忠清内发。★《魏书·李彪传》
成语造句
- 他在工作中始终说到做到,对待每一个任务都认真负责,真正做到了言行相符。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商鞅的人。商鞅本是卫国公族之后,他胸怀大志,有着非凡的政治抱负。
商鞅来到秦国后,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和支持,决心推行变法,以图使秦国富强。然而,变法之路充满了艰难险阻。
商鞅深知,要想让变法成功,首先必须取得百姓的信任。于是,他在秦国都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宣布:“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百姓们感到十分奇怪,大都在围观,却无人敢上前搬动木头。商鞅见状,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终于,有一个人站了出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即兑现承诺,赏赐了他五十金。
此事传开后,秦国百姓对商鞅的话深信不疑。商鞅趁热打铁,开始推行一系列的变法措施。他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郡县制等等。
在变法的过程中,商鞅始终言行相符。他承诺给百姓的好处,都一一兑现;他制定的法令,无论对谁都严格执行,哪怕是王公贵族,也绝不徇私枉法。
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法。商鞅毫不留情,坚持要依法惩处。但由于太子是未来的国君,不能直接施刑,商鞅便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公子虔被割掉了鼻子,公孙贾脸上被刺字。这件事让秦国上下都明白了商鞅变法的决心和力度,无人再敢轻视法令。
商鞅的言行相符,使得秦国的变法得以顺利推行。经过多年的努力,秦国国力大增,百姓富裕,军队战斗力也显著提高。
然而,商鞅的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去世后,商鞅失去了最大的支持者。那些对商鞅心怀怨恨的贵族纷纷反扑,诬陷商鞅谋反。最终,商鞅惨遭车裂之刑。
尽管商鞅结局悲惨,但他言行相符的品质和推行的变法举措,为秦国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商鞅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言行相符的重要性,他的事迹也被后世所传颂,成为了千古佳话。我们在生活中,也应当学习商鞅这种言行相符的品质,言出必行,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成就一番事业。
言行相符-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