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延残喘

成语拼音

gǒu yán cán chuǎn

苟延残喘成语解释

苟:暂且,勉强;延:延续;残喘:临死前的喘息。勉强延续临死前的喘息。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存。

典故出处

宋·欧阳修《与韩忠献王》:“遽来居颖,苟存残喘,承赐恤问,敢此勉述。”明·马中锡《中山狼传》:“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

成语典故

春秋后期,晋国有一位大夫叫做赵简子。有一次他在中山狩猎时,突然发现一只狼从林中窜出,便猛射一箭。狼中箭后带箭拼命奔逃,赵简子驱车追赶。这条狼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中山狼”了,这条狼被后人评选为忘恩负义的形象代言人。  这时,有一个叫东郭先生的人正在往北走。他赶着一头驴,驴驮着一袋书。他走着走着,正好迎面碰到了那只正在逃命的中山狼。这只狼见了东郭先生,就说:“先生不是专门济困扶危吗?从前毛宝曾买一只乌龟放生,后来他在战争中逃命,乌龟载他过江;一个叫隋侯的,救活了一条蛇,后来蛇就衔来名贵的珠子报答。您让我躲在书袋里,勉强维持这一线生命(这是用现代白话文说苟延残喘的意思,原文即为此成语)吧。您今天能救我一命,我日后一定会像龟蛇那样报答您!”东郭先生在狼的苦苦哀求下,只好把狼装在书袋里,把书盖在上面。当赵简子追上来时,向东郭先生打听狼的下落,东郭先生说不知道。  东郭先生骗走了赵简子一行后把狼放了出来。而此时狼说自己饿了,你帮人帮到底吧,说着要吃掉东郭先生。正在这时,一个农夫恰巧路过。农夫问明原因后,把狼骗回东郭先生装书的口袋,抡起锄头,几下就把它打死了。

成语造句

在那场残酷的战争中,敌人虽然已经是强弩之末,但仍在苟延残喘,做着最后的挣扎。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时期,国家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在一个衰落的王朝里,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周边的敌国虎视眈眈,时常发动侵略。这个王朝的军队已经疲惫不堪,战斗力大不如前。 一次大规模的外敌入侵中,王朝的军队节节败退,领土不断丧失。百姓们流离失所,四处逃亡。朝廷中的大臣们却还在为了自己的私利争斗不休,根本无暇顾及国家的安危。 在这危急关头,一位有远见的将领站了出来。他带领着残余的军队,拼死抵抗外敌。尽管他们人数稀少,装备简陋,但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一次次地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然而,敌国的势力太过强大,他们的进攻如同潮水一般连绵不绝。这位将领和他的军队只能在艰难的处境中苦苦支撑,勉强维持着局面,就如同在风雨中苟延残喘的火苗,随时都可能熄灭。 但他们没有放弃,他们知道自己肩负着保卫国家和百姓的重任。他们在困境中坚守着,等待着转机的出现。 终于,经过漫长而艰苦的战斗,王朝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觉醒,他们团结起来,共同对抗外敌。同时,民间也涌现出了许多义勇之士,纷纷加入到战斗中来。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王朝逐渐稳住了阵脚,开始组织有效的反击。那原本苟延残喘的局面慢慢得到了扭转,最终成功地击退了外敌,国家迎来了新的希望。 这段历史让我们明白,即使处于最艰难、最危急的时刻,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就能够在苟延残喘中找到希望,最终实现逆转,迎来光明。

苟延残喘-成语图片

苟延残喘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