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尸马革
成语拼音
- guǒ shī mǎ gé
裹尸马革成语解释
- 革:皮革。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将士战死沙场的英勇无畏的气慨。
典故出处
- 《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成语典故
- 东汉时期,北方匈奴发生动乱,大将军马援率军前去镇压骚乱,他英勇杀敌,大破匈奴,平定了边境的动乱,皇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他62岁时,匈奴又侵东汉,马援请求带兵出战说:“男儿当死于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葬”,同年病死在军中。
成语造句
- 好男儿就应志在四方,为了国家和人民奋勇拼搏,哪怕最终裹尸马革也在所不惜。
成语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英勇的将军名叫李陵。
李陵出身将门,自幼便胸怀壮志,渴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当时,汉朝边境时常受到匈奴的侵扰,百姓生活不得安宁。李陵主动请缨,率领五千精兵出征匈奴。
他们深入敌境,与匈奴大军遭遇。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李陵毫不畏惧,指挥将士们奋勇杀敌。战斗十分惨烈,汉军死伤惨重,但他们依然顽强抵抗。
然而,最终寡不敌众,李陵的军队陷入了绝境。身边的将士们一个个倒下,李陵心中悲痛万分,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战斗的意志。
在最后关头,李陵看着身边寥寥无几的战士,心中涌起一股悲壮之情。他知道,此次恐怕难以生还,但他毫无惧色,慷慨激昂地对将士们说:“吾等身为军人,当以马革裹尸为荣,虽死无憾!”将士们深受鼓舞,纷纷表示愿与将军同生共死。
最终,李陵和他的部下们全部壮烈牺牲。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忠诚与勇敢,他们的事迹也被后人传颂。“裹尸马革”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用来形容英勇无畏的战士们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牺牲自己,视死如归的精神。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像李陵这样的英雄豪杰,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宁和民族的尊严,甘愿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后人,让人们明白,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难之时,要有挺身而出、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决心。这种“裹尸马革”的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无论是在古代的战场,还是在现代的各个领域,都需要有这样的精神,去拼搏、去奋斗,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裹尸马革-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