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屍馬革

成語拼音

guǒ shī mǎ gé

裹屍馬革成語解釋

革:皮革。用馬皮包裹屍體。形容將士戰死沙場的英勇無畏的氣慨。

典故出處

《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牀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成語典故

東漢時期,北方匈奴發生動亂,大將軍馬援率軍前去鎮壓騷亂,他英勇殺敵,大破匈奴,平定了邊境的動亂,皇帝封他爲伏波將軍。他62歲時,匈奴又侵東漢,馬援請求帶兵出戰說:“男兒當死於沙場,以馬革裹屍還葬”,同年病死在軍中。

成語造句

好男兒就應志在四方,爲了國家和人民奮勇拼搏,哪怕最終裹屍馬革也在所不惜。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英勇的將軍名叫李陵。 李陵出身將門,自幼便胸懷壯志,渴望在戰場上建立功勳。當時,漢朝邊境時常受到匈奴的侵擾,百姓生活不得安寧。李陵主動請纓,率領五千精兵出征匈奴。 他們深入敵境,與匈奴大軍遭遇。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李陵毫不畏懼,指揮將士們奮勇殺敵。戰鬥十分慘烈,漢軍死傷慘重,但他們依然頑強抵抗。 然而,最終寡不敵衆,李陵的軍隊陷入了絕境。身邊的將士們一個個倒下,李陵心中悲痛萬分,但他始終沒有放棄戰鬥的意志。 在最後關頭,李陵看着身邊寥寥無幾的戰士,心中涌起一股悲壯之情。他知道,此次恐怕難以生還,但他毫無懼色,慷慨激昂地對將士們說:“吾等身爲軍人,當以馬革裹屍爲榮,雖死無憾!”將士們深受鼓舞,紛紛表示願與將軍同生共死。 最終,李陵和他的部下們全部壯烈犧牲。他們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忠誠與勇敢,他們的事蹟也被後人傳頌。“裹屍馬革”這個成語,便由此而來,用來形容英勇無畏的戰士們爲了國家和人民,不惜犧牲自己,視死如歸的精神。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無數像李陵這樣的英雄豪傑,他們爲了國家的安寧和民族的尊嚴,甘願奉獻出自己的生命。他們的精神激勵着後人,讓人們明白,在國家和民族面臨危難之時,要有挺身而出、勇往直前的勇氣和決心。這種“裹屍馬革”的精神,成爲了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敬仰。無論是在古代的戰場,還是在現代的各個領域,都需要有這樣的精神,去拼搏、去奮鬥,爲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貢獻自己的力量。

裹屍馬革-成語圖片

裹屍馬革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