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屋建瓴
成语拼音
- gāo wū jiàn líng
高屋建瓴成语解释
- 建:倒水,泼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典故出处
- 《史记·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成语典故
- 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东征西讨,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居功自傲,有点飘飘然起来。平定齐地后,他写信给刘邦,要求把自己封为“假(代理)齐王”。刘邦得知后,非常恼怒,骂韩信是白日做梦!他的属下张良看完信,劝道:“目前,我方不利,楚军尚强,韩信又掌握着很大一部分兵权,大王不如顺水推舟,答应他的要求。”刘邦心领神会,派张良为特使,带了王印,去封韩信为齐王。韩信非常高兴,答应迅速发兵攻打楚霸王。 汉军在垓下设下埋伏,韩信担任三军统帅,并请刘邦守住大营。韩信有勇有谋,楚霸王战败,拔剑自刎。刘邦担心韩信位高权重,就收了他的兵权,夺了齐地,改封他为楚王。 公元前202年,刘邦做了皇帝,即汉高祖。不久,有人告发说,韩信把项羽的大将钟离昧窝藏在家里,看来是想造反。此事传到韩信那里,有人劝道:“大王何不杀了钟离昧,表明心迹,使皇上高兴呐?”韩信说:“钟离昧素来与我有交情。我在楚营时,霸王曾经要杀我,多亏钟离昧救了我。现在他走投无路,我怎忍心杀他?”尽管嘴上这么说,韩信最后还是当面跟钟离昧谈了。钟离昧看透了他的心思,大骂他无情无义,自刎了。 随后,韩信向刘邦献上了钟离昧的人头。刘邦仍怀疑韩信不是真心,并命武士将他绑了起来。大夫田肯知道后,就拜见刘邦,说:“有几件事,值得向陛下祝贺。一是韩信的束手就擒;二是陛下牢牢地控制着三秦(关中),陛下利用这雄险的地势,来控制、驾御诸侯,就如从高高的屋脊上把水从瓶子里倒下去。”田肯又说,“齐地两千多里,七十余城,非常重要,控制着这里,便可以一当十。如此重要的地方,非亲子弟是不能封他做齐王的。” 刘邦听出了田肯婉转地为韩信求情的意思。因为定三秦、平齐地,主要是韩信的功劳。于是,刘邦赦免了韩信,只是将他降为淮阴侯。
成语造句
- 他看待问题十分透彻,观点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仿佛高屋建瓴一般。
成语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正面临着严峻的局势。这个国家的边境时常受到外敌的侵扰,国内也因为各种矛盾而动荡不安。
当时,有一位极具智慧和远见的将领名叫张华。张华出身名门,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对兵法和治国之道有着深入的研究。
当国家陷入危机之时,张华挺身而出,他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和国内的状况。他发现,以往的作战方式总是过于拘泥于局部的得失,而没有从全局的高度去思考问题。
于是,张华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战略和策略。他主张从高处着眼,以高屋建瓴之势来统领全局。他认为,只有站在更高的层面,才能看清整个局势的脉络和走向,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张华首先加强了国内的防御工事,同时积极训练士兵,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在对外作战中,他不局限于一城一池的争夺,而是注重战略布局,灵活运用各种战术。
有一次,敌军气势汹汹地来袭,众人都建议集中兵力进行正面抵抗。然而,张华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凭借着对局势的精准把握,派出一支奇兵绕到敌军后方,切断了敌军的补给线。敌军顿时陷入混乱之中,而张华则趁机率领主力部队发起攻击,取得了一场重大的胜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华的战略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国家的局势也开始慢慢稳定下来。在他的带领下,军队连连取胜,外敌的侵扰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国内的经济和社会也逐渐恢复和发展。
张华的高屋建瓴之策不仅帮助国家度过了危机,还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事迹被人们传颂不衰,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后来,人们就用“高屋建瓴”这个成语来形容具有卓越的眼光和统揽全局的能力,就像张华当年站在高处俯瞰局势一样,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和关键所在。这个成语也提醒着我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和挑战时,要学会从更高的角度去思考,以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这样才能做出更加明智和有效的决策。
高屋建瓴-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