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屋建瓴
成語拼音
- gāo wū jiàn líng
高屋建瓴成語解釋
- 建:倒水,潑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裏的水從高層頂上傾倒。比喻居高臨下,不可阻遏。
典故出處
- 《史記·高祖本紀》:“地勢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成語典故
- 楚漢相爭時,漢王劉邦的大將韓信東征西討,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居功自傲,有點飄飄然起來。平定齊地後,他寫信給劉邦,要求把自己封爲“假(代理)齊王”。劉邦得知後,非常惱怒,罵韓信是白日做夢!他的屬下張良看完信,勸道:“目前,我方不利,楚軍尚強,韓信又掌握着很大一部分兵權,大王不如順水推舟,答應他的要求。”劉邦心領神會,派張良爲特使,帶了王印,去封韓信爲齊王。韓信非常高興,答應迅速發兵攻打楚霸王。 漢軍在垓下設下埋伏,韓信擔任三軍統帥,並請劉邦守住大營。韓信有勇有謀,楚霸王戰敗,拔劍自刎。劉邦擔心韓信位高權重,就收了他的兵權,奪了齊地,改封他爲楚王。 公元前202年,劉邦做了皇帝,即漢高祖。不久,有人告發說,韓信把項羽的大將鍾離昧窩藏在家裏,看來是想造反。此事傳到韓信那裏,有人勸道:“大王何不殺了鍾離昧,表明心跡,使皇上高興吶?”韓信說:“鍾離昧素來與我有交情。我在楚營時,霸王曾經要殺我,多虧鍾離昧救了我。現在他走投無路,我怎忍心殺他?”儘管嘴上這麼說,韓信最後還是當面跟鍾離昧談了。鍾離昧看透了他的心思,大罵他無情無義,自刎了。 隨後,韓信向劉邦獻上了鍾離昧的人頭。劉邦仍懷疑韓信不是真心,並命武士將他綁了起來。大夫田肯知道後,就拜見劉邦,說:“有幾件事,值得向陛下祝賀。一是韓信的束手就擒;二是陛下牢牢地控制着三秦(關中),陛下利用這雄險的地勢,來控制、駕御諸侯,就如從高高的屋脊上把水從瓶子裏倒下去。”田肯又說,“齊地兩千多裏,七十餘城,非常重要,控制着這裏,便可以一當十。如此重要的地方,非親子弟是不能封他做齊王的。” 劉邦聽出了田肯婉轉地爲韓信求情的意思。因爲定三秦、平齊地,主要是韓信的功勞。於是,劉邦赦免了韓信,只是將他降爲淮陰侯。
成語造句
- 他看待問題十分透徹,觀點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和指導性,彷彿高屋建瓴一般。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正面臨着嚴峻的局勢。這個國家的邊境時常受到外敵的侵擾,國內也因爲各種矛盾而動盪不安。
當時,有一位極具智慧和遠見的將領名叫張華。張華出身名門,自幼聰慧好學,博覽羣書,對兵法和治國之道有着深入的研究。
當國家陷入危機之時,張華挺身而出,他仔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形勢和國內的狀況。他發現,以往的作戰方式總是過於拘泥於局部的得失,而沒有從全局的高度去思考問題。
於是,張華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戰略和策略。他主張從高處着眼,以高屋建瓴之勢來統領全局。他認爲,只有站在更高的層面,才能看清整個局勢的脈絡和走向,從而做出更加明智的決策。
張華首先加強了國內的防禦工事,同時積極訓練士兵,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在對外作戰中,他不侷限於一城一池的爭奪,而是注重戰略佈局,靈活運用各種戰術。
有一次,敵軍氣勢洶洶地來襲,衆人都建議集中兵力進行正面抵抗。然而,張華卻有着不同的看法。他憑藉着對局勢的精準把握,派出一支奇兵繞到敵軍後方,切斷了敵軍的補給線。敵軍頓時陷入混亂之中,而張華則趁機率領主力部隊發起攻擊,取得了一場重大的勝利。
隨着時間的推移,張華的戰略思想逐漸深入人心,國家的局勢也開始慢慢穩定下來。在他的帶領下,軍隊連連取勝,外敵的侵擾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國內的經濟和社會也逐漸恢復和發展。
張華的高屋建瓴之策不僅幫助國家度過了危機,還爲國家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的事蹟被人們傳頌不衰,成爲了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後來,人們就用“高屋建瓴”這個成語來形容具有卓越的眼光和統攬全局的能力,就像張華當年站在高處俯瞰局勢一樣,能夠準確地把握事物的發展方向和關鍵所在。這個成語也提醒着我們,在面對複雜的問題和挑戰時,要學會從更高的角度去思考,以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視角來看待問題,這樣才能做出更加明智和有效的決策。
高屋建瓴-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