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
成语拼音
- gāo shān liú shuǐ
高山流水成语解释
-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典故出处
- 《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成语典故
-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 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成语造句
- 伯牙子期相遇,那一曲弹奏犹如高山流水般美妙动人,成就了一段千古流传的知音佳话。
成语故事
- 在春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琴师名叫伯牙。伯牙自幼聪慧,对音乐有着极高的天赋和热爱。他刻苦钻研琴艺,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在当时声名远扬。
有一次,伯牙奉命出使晋国。在完成使命返回的途中,他乘船路过一座高山。船行至江心时,伯牙被眼前壮丽的景色所吸引,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感。他情不自禁地坐到船头,取出随身携带的琴,弹奏起来。伯牙的琴声悠扬动听,仿佛在诉说着高山的巍峨和壮美。
就在这时,伯牙感觉到有人在旁边静静地聆听他的演奏。他停止弹琴,四处张望,却没有发现任何人的身影。伯牙心中十分诧异,但还是继续弹奏起来。这次,他更加投入地将自己对高山的感悟融入到琴声中。
不一会儿,一个砍柴的樵夫从树林中走了出来,他对着伯牙拱手说道:“先生的琴艺真是出神入化,我从先生的琴声中仿佛看到了那巍峨的高山。”伯牙听了樵夫的话,心中十分惊讶,他没想到一个砍柴的樵夫竟然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好奇地问道:“你真能从我的琴声中听出高山?”樵夫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当然,先生的琴声中蕴含着高山的雄伟和庄重。”伯牙心中大喜,他觉得自己终于遇到了知音。
伯牙邀请樵夫上船,与他一起探讨音乐。樵夫告诉伯牙自己名叫钟子期,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樵夫,但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独特的见解。伯牙又弹奏了一曲,这次他将自己对流水的感悟融入到琴声中。钟子期听后,赞叹道:“先生的琴声真是太美妙了,我仿佛看到了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伯牙与钟子期相谈甚欢,他们从音乐谈到人生,从白天谈到黑夜。两人都觉得彼此是自己一生难求的知音。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分别的时候,伯牙与钟子期约定,来年再在此地相聚。
可是,第二年当伯牙满怀期待地来到他们约定的地方时,却始终没有等到钟子期。伯牙四处打听,才得知钟子期已经因病去世了。伯牙悲痛欲绝,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弹奏了一曲《高山流水》。
弹罢,伯牙泪流满面地说道:“子期已去,从此世上再无知音,我这琴也再无意义。”说完,伯牙将自己心爱的琴摔碎在地上,从此不再弹琴。
“高山流水”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它用来比喻知己或知音,也形容乐曲高妙。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也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话,让人们对知音的珍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高山流水-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