怙恶不悛

成语拼音

怙恶不悛成语解释

怙:依靠,依仗;悛:改过,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典故出处

《左传·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成语典故

西晋末年,中原再次出现混乱,一些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起独立的政权,史称16国时期。  前赵的国君刘濯,本为匈奴族,他依仗武力夺取了汉刘渊建立的政权,建都长安,威震一时。  和刘濯同时的另一位武将石勒原是羯族人,从小做商贩。后来,石勒投奔刘渊从军,立下战功,被封为大将。  石勒对刘濯的篡权很不满,伺机灭掉刘濯取而代之。石勒经过多次与刘濯交战,使刘濯的军事实力日渐削弱。  于是,刘濯对石勒改换收买拉扰的策略,派心腹郭汜为使者,前去封石勒为太宰,领大将军衔,进爵赵王,领二十部,出入乘金银车,驾云马,冕带十二旒,夫人封王后。  石勒答应下来,为了表示谢意,他特派王修等人为大使前往刘濯处拜谢。  刘濯手下有个叫曹平的谋士,原是石勒的舍人。他告诫刘濯说:“石勒派王修等人前来,外表上是来答谢,实际上是要观察各郡的虚实,以便伺机发起攻战。”  刘濯听后大怒,待郭汜等回来,立即将来使王修斩首,并下令撤销了对石勒的封授。  石勒听后怒不遏,下令灭了曹平的三族,以后召集大臣说:“我们派出使者本是为了修好如初,并无他意,但刘濯却‘长恶不悛’,反而杀害了表示诚意的使者。这实在是做恶多端,不可饶恕!所以,我决定自取赵地自立为王。”  于是,石勒设了太医、尚方、御府诸令,并专门修了正阳门,正式称起王来。  公元318年,石勒杀了刘濯,建立起后赵政权。“长恶不悛”,后引申为“怙恶不悛”,用以比喻作恶多端而不可悔改的人。

成语造句

他一次次犯错却不知悔改,简直就是怙恶不悛,最终自食恶果。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赵三的恶霸。他自幼家境优越,但却养成了蛮横无理、为所欲为的性格。 赵三平日里仗着家中的权势和财富,在乡里横行霸道。他欺压百姓,强占他人财物,若是有人胆敢反抗,他便会纠集一群恶徒对其进行报复。村民们对他是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忍受着他的恶行。 有一次,赵三看上了村里一位贫苦人家的田地,便强行要将其占为己有。那户人家自然不肯,赵三便指使手下将他们打得遍体鳞伤,还放话威胁说若再敢不从,就会让他们全家不得安宁。尽管村民们心中愤恨不已,但都畏惧赵三的势力,没有人敢站出来为他们主持公道。 村里的一位老秀才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决定去官府告发赵三的恶行。官府接到报案后,也曾派人前来调查,但赵三却通过贿赂官员,让事情不了了之。他不仅没有收敛自己的行为,反而更加变本加厉,认为没有人能够奈何得了他。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三的恶行越积越多,他所犯下的罪孽也越来越重。然而,他却怙恶不悛,毫无悔改之意。周围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终于,有一天,一位清正廉洁的官员调任到此处。他听闻了赵三的种种劣迹后,下定决心要将其绳之以法。他不畏赵三的权势和威胁,深入调查取证,收集了大量赵三作恶的证据。在确凿的证据面前,赵三再也无法逃脱法律的制裁。 最终,赵三被依法严惩,他所犯下的罪行也大白于天下。百姓们拍手称快,纷纷感叹正义终于得到了伸张。而赵三这个怙恶不悛的恶霸,也为自己的恶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恶多端的人终究逃不过法律的制裁和历史的审判,无论其权势有多大,都不能逃脱正义的惩罚。同时也警示人们要秉持正义,不要畏惧恶势力,勇敢地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怙恶不悛-成语图片

怙恶不悛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