怙惡不悛
成語拼音
- hù
怙惡不悛成語解釋
- 怙:依靠,依仗;悛:改過,悔改。堅持作惡,不肯悔改。
典故出處
- 《左傳·隱公六年》:“長惡不悛,從自及也。”
成語典故
- 西晉末年,中原再次出現混亂,一些少數民族在北方建立起獨立的政權,史稱16國時期。 前趙的國君劉濯,本爲匈奴族,他依仗武力奪取了漢劉淵建立的政權,建都長安,威震一時。 和劉濯同時的另一位武將石勒原是羯族人,從小做商販。後來,石勒投奔劉淵從軍,立下戰功,被封爲大將。 石勒對劉濯的篡權很不滿,伺機滅掉劉濯取而代之。石勒經過多次與劉濯交戰,使劉濯的軍事實力日漸削弱。 於是,劉濯對石勒改換收買拉擾的策略,派心腹郭汜爲使者,前去封石勒爲太宰,領大將軍銜,進爵趙王,領二十部,出入乘金銀車,駕雲馬,冕帶十二旒,夫人封王后。 石勒答應下來,爲了表示謝意,他特派王修等人爲大使前往劉濯處拜謝。 劉濯手下有個叫曹平的謀士,原是石勒的舍人。他告誡劉濯說:“石勒派王修等人前來,外表上是來答謝,實際上是要觀察各郡的虛實,以便伺機發起攻戰。” 劉濯聽後大怒,待郭汜等回來,立即將來使王修斬首,並下令撤銷了對石勒的封授。 石勒聽後怒不遏,下令滅了曹平的三族,以後召集大臣說:“我們派出使者本是爲了修好如初,並無他意,但劉濯卻‘長惡不悛’,反而殺害了表示誠意的使者。這實在是做惡多端,不可饒恕!所以,我決定自取趙地自立爲王。” 於是,石勒設了太醫、尚方、御府諸令,並專門修了正陽門,正式稱起王來。 公元318年,石勒殺了劉濯,建立起後趙政權。“長惡不悛”,後引申爲“怙惡不悛”,用以比喻作惡多端而不可悔改的人。
成語造句
- 他一次次犯錯卻不知悔改,簡直就是怙惡不悛,最終自食惡果。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個名叫趙三的惡霸。他自幼家境優越,但卻養成了蠻橫無理、爲所欲爲的性格。
趙三平日裏仗着家中的權勢和財富,在鄉里橫行霸道。他欺壓百姓,強佔他人財物,若是有人膽敢反抗,他便會糾集一羣惡徒對其進行報復。村民們對他是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忍受着他的惡行。
有一次,趙三看上了村裏一位貧苦人家的田地,便強行要將其佔爲己有。那戶人家自然不肯,趙三便指使手下將他們打得遍體鱗傷,還放話威脅說若再敢不從,就會讓他們全家不得安寧。儘管村民們心中憤恨不已,但都畏懼趙三的勢力,沒有人敢站出來爲他們主持公道。
村裏的一位老秀才實在看不下去了,他決定去官府告發趙三的惡行。官府接到報案後,也曾派人前來調查,但趙三卻通過賄賂官員,讓事情不了了之。他不僅沒有收斂自己的行爲,反而更加變本加厲,認爲沒有人能夠奈何得了他。
隨着時間的推移,趙三的惡行越積越多,他所犯下的罪孽也越來越重。然而,他卻怙惡不悛,毫無悔改之意。周圍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
終於,有一天,一位清正廉潔的官員調任到此處。他聽聞了趙三的種種劣跡後,下定決心要將其繩之以法。他不畏趙三的權勢和威脅,深入調查取證,收集了大量趙三作惡的證據。在確鑿的證據面前,趙三再也無法逃脫法律的制裁。
最終,趙三被依法嚴懲,他所犯下的罪行也大白於天下。百姓們拍手稱快,紛紛感嘆正義終於得到了伸張。而趙三這個怙惡不悛的惡霸,也爲自己的惡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作惡多端的人終究逃不過法律的制裁和歷史的審判,無論其權勢有多大,都不能逃脫正義的懲罰。同時也警示人們要秉持正義,不要畏懼惡勢力,勇敢地維護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權益。
怙惡不悛-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