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
成语拼音
- bù chǐ xià wèn
不耻下问成语解释
-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典故出处
-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成语典故
-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成语造句
-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像孔子那样不耻下问,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成语故事
- 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孔圉非常好学且很有才华。尽管他已经在卫国担任了重要的官职,但他依然勤奋钻研,不断追求知识。
有一次,孔圉得到了一本珍贵的书籍,书中记载着许多深奥的学问和治国之道。他如获至宝,废寝忘食地阅读起来。然而,在阅读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
孔圉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羞于向他人请教。他想到了自己的下属,一个年轻而聪明的官员。这个官员虽然职位比他低,但在某些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知识。孔圉毫不犹豫地放下架子,亲自去找那个下属,虚心地向他请教那些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下属见孔圉如此诚恳和谦逊,深受感动,便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告诉了孔圉。孔圉认真地倾听,不时地点头,还与下属一起探讨,直到完全弄明白为止。
经过这件事情后,孔圉的学问更加渊博了,他处理政务也更加得心应手。卫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对孔圉的行为非常赞赏,他说:“孔圉真是一个不耻下问的人啊,他能够放下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向比他职位低的人请教,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从此,孔圉不耻下问的故事便在卫国流传开来,人们都对他的这种精神敬佩不已。而“不耻下问”这个成语也逐渐被广泛使用,用来形容那些谦虚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的人。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耻下问的事例屡见不鲜。就像孔子,他作为一代圣人,也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展现了他谦虚好学的品质。不耻下问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它让我们能够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汲取他人的智慧和经验,从而不断提升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秉持不耻下问的精神,不要因为面子或者其他原因而放弃向他人请教的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
不耻下问-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