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恥下問
成語拼音
- bù chǐ xià wèn
不恥下問成語解釋
- 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典故出處
- 《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成語典故
-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爲聖人。然而孔子認爲,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後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麼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說:“對於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爲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諡(音shi)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諡號爲“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爲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爲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爲‘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爲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爲他的諡號。
成語造句
-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應該保持謙遜的態度,遇到不懂的問題要像孔子那樣不恥下問,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孔圉非常好學且很有才華。儘管他已經在衛國擔任了重要的官職,但他依然勤奮鑽研,不斷追求知識。
有一次,孔圉得到了一本珍貴的書籍,書中記載着許多深奧的學問和治國之道。他如獲至寶,廢寢忘食地閱讀起來。然而,在閱讀過程中,他遇到了一些難以理解的地方。
孔圉沒有因爲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羞於向他人請教。他想到了自己的下屬,一個年輕而聰明的官員。這個官員雖然職位比他低,但在某些方面有着獨特的見解和知識。孔圉毫不猶豫地放下架子,親自去找那個下屬,虛心地向他請教那些自己不明白的問題。
下屬見孔圉如此誠懇和謙遜,深受感動,便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告訴了孔圉。孔圉認真地傾聽,不時地點頭,還與下屬一起探討,直到完全弄明白爲止。
經過這件事情後,孔圉的學問更加淵博了,他處理政務也更加得心應手。衛國的國君知道了這件事,對孔圉的行爲非常讚賞,他說:“孔圉真是一個不恥下問的人啊,他能夠放下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向比他職位低的人請教,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大家學習。”
從此,孔圉不恥下問的故事便在衛國流傳開來,人們都對他的這種精神敬佩不已。而“不恥下問”這個成語也逐漸被廣泛使用,用來形容那些謙虛好學,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爲恥的人。
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恥下問的事例屢見不鮮。就像孔子,他作爲一代聖人,也曾向七歲的項橐請教問題,展現了他謙虛好學的品質。不恥下問不僅是一種學習態度,更是一種人生智慧。它讓我們能夠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汲取他人的智慧和經驗,從而不斷提升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該秉持不恥下問的精神,不要因爲面子或者其他原因而放棄向他人請教的機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學習和工作中不斷進步,取得更好的成績。
不恥下問-成語圖片